口述实录 | 罗婷:疫情结束的那天,我们一定要用力拥抱
口述 | 一妇婴西院一病区护士长 罗婷
闭环 | 36天(4月6日-5月12日)
[一线医务人员闭环口述实录]
本轮疫情以来,为保障全市孕产妇及妇科肿瘤患者等医疗安全,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没有一天按下“暂停键”,东、西院区始终坚持正常接诊。这背后,离不开全体临床一线医务人员的坚守。他们闻令而起、尽锐出战,闭环在医院或市公卫中心,面对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各种艰难挑战,同时也收获了磨砺与成长。而这段闭环经历,更让医院所有的医护结下了坚不可摧的战斗友情。
即日起,一妇婴推出“一线医务人员闭环口述实录”栏目,通过医生、护士、行政后勤等闭环一线员工的讲述,分享这段特殊时期的“舍”与“得”。
以下是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西院一病区护士长罗婷的口述实录:
3月底开始,本轮上海疫情日渐严峻。按照医院统一部署,我所在的西院一病区病房自3月28日起,逐步开始收治产科缓冲病人,我们的团队一夜之间由“小蓝”变成了“大白”。
孕产妇安全是头等大事。很快,西院启动了气泡式闭环管理模式,对孕产妇进行分级、分区域的有效救治。西一病区成为整个西院的缓冲病房,工作强度非常大。每天经历十几个小时的忙碌,筋疲力尽,浑身汗透,有时候只有下班了才能上一次厕所。出了班,从头到脚都疲劳无比,只想倒头就睡。
至今,我们团队已经整整闭环了一个多月。一面,是高强度的工作;另一面,是对家人、对孩子的思念,每天只能靠看得到摸不着的视频短暂地进行交流——这种特殊持久的“临战”状态,一度让大家不太适应。每到晚上,听着身边妹子们的娃隔着手机屏,奶声奶气地说着“妈妈我想你,妈妈你什么时候回来呀”,我心里很不是滋味。
作为妻子、母亲和女儿的我,对于她们的心情,感同身受。我父母68岁了;先生方原是一名临床医生,他报名参加了一妇婴援公卫医疗队,从4月2日至今已经一个多月奋战在公卫中心的产科一线;双医家庭长大的两个宝宝,弟弟5岁,姐姐13岁,两个“皮猴子”平时都是我下了班来管教的。这次为了战疫,方原坚守公卫,我闭环医院,两个孩子娃就只能交付给年近七旬的父母照看了。我很不忍心,也很牵挂着先生和家中老老小小。但我知道,职责所在、不能退让,面对严峻的疫情,这个时候我必须身先士卒,带领姐妹们共克时艰。
我不断鼓励西一病区的姐妹们,尽最大努力关心她们闭环期间的生活和工作,缓解她们的焦虑和不安。我总是告诉她们:“没关系的,任何事情都可以随时叫我!”作为护士长,我努力成为她们这段特殊时期工作和生活上的“定海神针”。
而令我感动的是,我的“战友”们愈来愈坚强,她们成为我坚持下去的动力。带教老师彭子萍在来院做核酸的路上被车撞了,一双手臂上全是伤口,长期戴手套出汗,让她的伤口持续疼痛,甚至创面难以愈合,但她没有叫过一声苦。“95后”妹子徐永霞3月中旬半夜十点多下班回家,在知道小区封控后立即返回医院,闭环至今快2个月了,始终坚持在一线,没有半句怨言。在人员紧缺的情况下,盛剑炜一个星期连续上了60个小时的班,还主动和我说:“头头,没人你就叫我,没关系的。”院领导对我们的工作给予极大的肯定,表扬我们一病区撑起了西院产科的“半边天”。
有辛酸,也有感动。在5月10日40岁生日这个特殊而又难忘的日子,科室姐妹们的陪伴让我不寂寞。我暗暗许下心愿:等到疫情结束的那天,我们一定要用力拥抱。若干年后,我一定会记得这个特殊的生日,有这群最可爱的战友和我一起唱生日歌,在抗疫第一线并肩作战。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