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对信息传播的助力,医疗行业内,医生个人品牌的说法日渐流行,那么医生个人品牌到底如何界定?
自古以来,民间教育子女就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说法,三国时期诸葛丞相临终时嘱托后人好好做人,不做官也得像医者一样,润泽苍生。
可见,医生普遍是具备足够社会影响力的。
民国后期即使当时中医药受到打压,仍有不少中医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声望,通过行医也获得了相当的经济地位,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是陈存仁。
陈存仁21岁就开始自设诊所,独立行医,后来成为民国时期闻名国内的上海名中医,胡适、杜月笙、张学良、戴笠……这些旧上海声名赫赫的大人物,都曾是陈存仁诊所的客人。做为医生,陈却极富经营思维,善于利用媒体和广告来经营。1948年离沪到达香港,通过在《星岛晚报》开辟了专栏“津津有味谭”,专门谈论吃喝饮食,倡导药膳,而且坚持了20年,每天一篇,从不间断。具体详情可参考之前的一篇文章:好书推荐《医事广告》:每个医生和医疗从业者必读的广告营销启蒙书。
今日想说的是陈存仁的个人品牌意识和为个人品牌打造所造的势。他仿照《朱子家训》体例,撰写了一篇《医家座右铭》,文辞精妙、脍炙人口,颇能反映医家之心声,当时传遍医生圈,赢得了广大医生同行的赞赏。
*图片来源于《医友Plus》公众号*
第一句话就是“医乃仁术,良相同功”,这和“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实为一个意思。
时至今日,随着互联网对信息传播的助力,医疗行业内,医生个人品牌的说法日渐流行,那么医生个人品牌到底如何界定?
归根结底,满足他人的需要,价值被他人所认可,能够获得阳光化的打赏,就是个人品牌商业成功的表现。医生个人品牌若在商业上的成功,比普通的人群要求要高得多,因为医疗的社会和公益属性。
结合社会公益属性,及个人品牌的商业价值,两者并不冲突。我认为“医生个人品牌”应当有三重境界:
第一重,最基础的,应该是德为先。凡是为医者必先有医德,无论医技、临床能力如何,帮人去病痛之心不可无,蒙人坑害之心坚决不可有,做一个纯粹的医生;有了这个基础,才能获得最广泛百姓人群的尊重和认可;否则,尚若德不配位,掌握着治病救人的位子,却干着谋财害命的勾当,更不能提个人品牌了。
第二重,应该体现在临床技术和专业能力方面。随着日益精进、不断修为,逐渐明晓医理、通达医术,成有专长之医匠。我们平时所谈及的名医专家大多是在这个层级,在自己的专业范围内小有名气,甚至具备某个专长。
最后一重,也就是最高一重,就是成良医。医术再高明,也有治不好的病,仍有救不回的命,生离死别的场面见多了,生命面前各种人情世故看透,方知生命之宝贵,于是他们立下大志,不仅救死扶伤,更要扶危济困、医身医心,扛起更多的社会责任,终成远近闻名之一代良医。这样的大医不仅是在医学方面,在整个社会体系中,也是邻里楷模。
*文章转载《医友Plus》公众号*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