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依鲁替尼治疗导致心房特异性人iPSC衍生心肌细胞心律失常

2022-05-17 21:31   三度医学

这些实验提供了一种筛选靶向癌症治疗的致心律失常作用的新方法,并验证了心房特异性 hiPSC-CM作为研究CSK介导的AF模型。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脏科 李朋莎 刘彤 

01 

背景

靶向癌症治疗的心血管毒性可能为心血管生物学和疾病发病机制,包括心房颤动(AF)提供新见解。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依鲁替尼彻底改变了B细胞恶性肿瘤的治疗,但与常规化疗比较,增加AF发生率。

最近小鼠模型的数据表明,依鲁替尼介导的AF可能不是来自BTK抑制(“靶向效应”),而是来自一种不同的激酶,c-末端Src激酶(CSK)的脱靶抑制作用。CSK抑制导致AF信号通路尚不清楚,因此可能是AF发生一种新机制。

02

方法

为了研究CSK抑制如何在人类衍生心肌细胞模型中导致心房颤动,我们从健康对照的人诱导多能干细胞(hiPSC-aCMs)中创建心房特异性心肌细胞。

我们利用Nanion CardioExcyte 96系统获得的细胞外场电位(EFP)记录,研究人溶剂(对照)、依鲁替尼或第二代BTK抑制剂阿卡替尼24小时后的诱导多能干细胞(hiPSC-aCM)。

03

结果

人诱导多能干细胞(hiPSC-aCMs)的腔室特异性通过亚型特异性标记物的蛋白质印迹分析得到证实。 用依鲁替尼治疗24小时导致自发收缩的逐跳变异性显著增加,这是致心律失常的体外特征(治疗后平均变异系数/秒,依鲁替尼为0.835,阿卡替尼为0.198,DMSO载体对照为0.165,p<0.001)在临床试验中,阿卡替尼未观察到致心律失常特点,可能不会增加AF发生率。

15111652139634359

04

结论

这些实验提供了一种筛选靶向癌症治疗的致心律失常作用的新方法,并验证了心房特异性 hiPSC-CM作为研究CSK介导的AF模型。

【参考文献】

Circulation. 2021;144:A11267  

图文设计:三度医学 CtrlZ

排版编辑:三度医学 Simin

责任编辑:三度医学 May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三度医学"立场无关。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联系本站(service@icardiooncology.cn)获得授权,且在醒目处注明 “转自三度医学 - iCardioOncology”。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AF,治疗,医学,心律失常,可能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