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拔除静脉留置针,引发了严重皮下血肿!
护理常见的操作之一即静脉穿刺,而静脉留置针又是静脉穿刺中常用的一种,那么使用静脉留置针时要注意什么呢?
案例:
女性,75岁,左膝关节置换术后第3天。常规输液结束后,予以拔除静脉留置针(24G),由患者自行按压穿刺点。20分钟后巡房发现患者穿刺点周围皮下血肿,如下图。
处理:
1、报告医生,立即予以冰敷及抬高患肢;
2、硫酸镁湿热敷及冰敷交替;
3、24小时后,予以无菌棉垫、绷带包扎;
转归:3天后,皮下血肿扩散,逐渐消退。
静脉穿刺技术,是每位护士的基本技能。
护士是整个静疗过程中最开始和最后一步的具体执行者,如果在临床输液中操作不当或者巡视不及时,那么对患者的损害是100%,降低患者满意度甚至会造成医疗纠纷,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护士,应当具有预见性,能够及时辨识各种危险因素,减少患者不必要的痛苦。
结合本案例,我们不难分析出导致本次严重皮下血肿的原因:
操作者:拔除留置针后宣教未到位
患者:高龄,血管脆性大,瓣膜功能退化,凝血机制下降。按压手法不当,静脉穿刺,有两个穿刺点,一在皮肤,二在血管,患者往往只是用拇指按压皮肤表面的穿刺点,不能有效按压血管穿刺点。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可有下列护理措施:
1、心理护理
穿刺点出现皮下血肿后,皮肤色泽青紫,肿胀,患者及家属难免会紧张。此时,应对患者充分解释并安慰,积极采取措辞防止进一步恶化。
2、对症处理
抬高患者20-30°,促进静脉、淋巴回流,改善局部循环,减轻水肿。冰敷与硫酸镁交替外用,包扎患者,保护局部皮肤的同时起到止血作用。
3、病情观察
及时巡视患者,做到有效观察并记录,对比患肢与健肢皮肤颜色、温度、弹性及活动情况和患者感受。
4、后续护理
康复前避免在患肢再次穿刺,测血压等。指导患者行抓握运动,促进血液循环,促进康复。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