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室内-直面重创患者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抢救室是急诊科的一个抢救核心所在,是一个医院急诊抢救水平的体现;最简单的一句话来总结抢救室的功能:抢救室是救命的场所。围绕着救命这一核心功能,急诊抢救室发挥着快速诊断、各类复苏、生命支持等作用。
在此,按照抢救室接诊重创患者的实战过程,与急诊同仁进行交流。
1. 抢救室具体发挥了什么作用:
俗话说: 好钢用在刀刃上,集中力量办大事。 好钢,指的是有充足经验的急救医生和急救团队; 办大事指的是救命。 抢救室就是这样一个区域,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初步的诊断,并挽救生命的地方。
通常,我们对抢救室的描述为: 抢救室是急诊科一个重要的功能区域,担负着心肺复苏、维护患者生命、边抢救边诊断、给予危重患者各种基本抢救措施的场所; 抢救室内各种抢救设备齐全,备有各种急救所需药品; 抢救室内的医生应该受规范化的培训,务必诊疗思路清晰,救治操作得当,善于组织和利用好各类抢救资源; 护士应训练有素,懂得各类急救措施的规范化护理流程。
用于外伤急救的抢救室,可以附带有专门的应急手术室备用; 必要时,在抢救室内实施麻醉、进行救命手术。
2. 严重创伤患者入抢救室后,训练有素的医护各自同时进行医疗、护理两条线工作:
抢救室常体现的是第一时间内,训练有素的护理队伍的能力: 吸氧,脱剪衣服,连接监护,开通静脉通路,导尿; 第一个时间内,医生并不是在详细的追问病史,而是在判断至关重要的患者生命体征: 呼吸状况,全身状况包括出血部位、骨折部位,根据心率、血压状况,患者的反应情况,等迅速初步评估伤情; 根据创伤情况、呼吸和气道情况,判断是气管插管还是进行经皮气管切开,如需要,则立即开放气道,呼吸机辅助通气。
3. 抢救室内体检过程:
对严重多发伤患者最为快捷和有效的体检,力求全面:脱掉衣服,全面暴露、从头摸到脚;比记住那些C RASH PLAN 等的英文字母要简便而易行的多。
4. 抢救室是在救命的同时,尽快明确患者伤情,做出基本确定性的诊断的地方:
很多严重多发伤患者来院时,已经昏迷,无法诉说病情。此时,最重要的是明确患者伤情情况,最为高效而快速的方式是:FAST,床旁超声明确有无内出血。生命体征稳定时最为关键和全面的检查方式是全身CT ,这一过程,快则5分钟,迟则1 0 分钟也可以完成;尽量不要再去D R 平片判断骨折情况,虽然骨科医生喜欢骨正侧位片胜于喜欢C T 三维重建;行C T 检查至关重要,可以让你瞬间全面了解病情。
5. 在抢救室内治疗操作与诊断的先后关系:
严重多发伤患者,在行C T 检查之前,除非严重并可见的大出血,否则不要先进行深静脉穿刺、导尿、胃肠减压、各类清创操作等操作,因为这些操作会耽误你对潜在的更加致命的病情的了解。在影像学诊断后,可以再从容不迫地进行这类操作。仅以最简捷的浅静脉维持输液,维持完成C T 检查即可。
在实际的工作中,一些年轻医生和会诊医生经常形成思维定式,甚至在病情尚未明确的情况下,先行深静脉穿刺或者颜面部一些清创操作,而这些操作,常常耽搁宝贵的诊断时间,延误重要病情的诊断。
6. 有了明确的影像学资料,再行具体操作:
通过影像学资料了解头颈胸腹及四肢的情况后,再进一步行液体复苏、备血和输血等工作,进行询问病史、病历书写、化验单、请会诊等工作。
7. 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气道开放:
对患者是否需要进行人工通气的判断,并能立即进行气道开放,是抢救室医生最基本的技能之一。
进入抢救室的患者,判断有呼吸停止、窒息、误吸等情况的,应立即进行气道开放,根据具体病情,选择气管插管、经皮气切、纤支镜气管插管、喉罩等开放气道的方法,并随即进行辅助通气。
8. 抢救室内的止血与清创:
严重多发伤患者,对于可见性出血,可以在抢救室内立即进行简易而有效的止血,首选压迫止血。
对于肢体毁损伤,需要去手术室清创的,可以用移动式止血带临时止血,去手术室进行清创。
对于污染严重的出血部位,进行简单的止血后,送手术室进行清创处理;考虑到可能有内脏出血,则应尽快C T 检查,明确诊断后,送入手术室进行止血治疗。
9. 骨折患者:
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简易的固定,或者骨牵引、皮牵引,为随后的手术进行准备。
10. 心包填塞:
明确的外伤性心包内出血、心包填塞的,应立即在抢救室内进行心包穿刺,并持续引流,尽早入手术室进行手术治疗。
11. 抢救室内血气胸:
血气胸明确诊断的,可以在抢救室内进行引流; 放置胸腔闭式引流管后,如胸腔引流量多,符合手术标准,尽快去手术室进行手术治疗。
12. 医疗文书,知情同意问题:
在抢救室内,建议事先准备好一人一份的套装严重创伤专用病历或者检查单,知情同意书等文件,医生工作站内事先预置好针对重创患者抢救的预案,减少文字和计算机操作时间;与家属,专科,医务处,总值班等进行有效沟通。
总之,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急救能力,是一个医院、科室急救能力的综合体现。在平时就要多进行演练,反复培训;并且在演练和培训的过程中,发现和提出问题,问题中既包括常规操作、流程问题,也要包括各种意外问题。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准备的越是充分,抢救的成功率就越高。
作者简介
马可
博士,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华山医院北院急重症医学科
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外科专委会常委
作者:马可
编辑:左永波 孔蕊红
图片用于医学交流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