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行业相关资讯
图片来源:摄图网
沉寂多日的上海码头,久违的机器声再次响起。
在近乎停摆2个月后,这座拥有2489.43万人口的世界级大都市开始逐渐恢复运转。自上海市公布首批复工复产企业“白名单”以来,驻扎在上海的医疗器械企业陆续开始封闭式生产。
而复工涉及到的人员管理、供应链、产能恢复等仍是堵点,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堵塞”,都会直接影响到复工复产的实际进度。启动在即,引擎复热还需多久?
| 来源:赛柏蓝器械 | 作者:秦酒 东台 | 编辑:楚恒
暂停键回弹,上海医疗产业开始解冻
5月4日,上海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复工复产重点外贸企业"白名单" (第二批)的通知。名单中包括强生医疗、雅培、费森尤斯、西门子等众多跨国医疗器械巨头。 (医疗器械企业复工完整版名单见文末)
据赛柏蓝器械观察,此前4月16日,上海市经信委就发布了《上海市工业企业复工复产疫情防控指引(第一版)》,以及首批666家重点企业“白名单”。
随后在4月30日举行的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据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总工程师张宏韬通报,为了持续保障汽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链的恢复,上海市经信委日前推出了第二批1188家“白名单”企业。
观察两批次复工复产重点企业“白名单”,共有数百家医药企业进入白名单。
包括口罩、防护服等抗疫物资生产及供应商企业、药品生产企业、第三方核酸检测、疫苗生产及研发机构和企业等。
其中既包括恒瑞医药、君实生物、上药康希诺、斯微生物、药明康德、药明生物、复星凯特、百济神州、再鼎医药、协和麒麟、天士力等众多本土生物医药企业,还涉及3M、雅培制药、西门子医疗、罗氏制药、强生制药等跨国医药医疗企业。
据国君报告,上海市复工复产“白名单”第一批666家企业复工率已超过80%,全市及长三角地区复工复产节奏加快。
据上海市相关部门消息,企业复工复产审批实行的是“一企一方案”,申请流程大致分为5步:准备、申请、查验、复工通知、复工复产。
企业需根据《上海市工业企业复工复产疫情防控指引(第一版)》,对生产经营涉及的生活、人员做充分的准备,编制本企业防控方案,填写复工复产申请表,向所在的园区/街镇提交申请。
各园区/街镇在接收到企业的申请后,对企业主体责任落实、场所分区分类管理情况、企业员工管理情况、物流管理和防疫物资储备情况、应急处置预案情况等进行评估,核实情况,直接审批。已通过审核的企业,纳入复工复产企业名录。
与复工复产伴随的,是上海疫情的快速回落。
5月6日上午举行的市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吴清介绍:目前,上海市疫情防控形势稳中向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自4月22日以来,上海市疫情报告阳性感染者数量连续两周呈现下降趋势,实时再生数(Rt)连续十多天维持在1以下,阳性检出率逐步下降,核酸筛查检出感染者近日已降至5000人以内,且绝大部分在封控区和隔离人群中,目前疫情社区传播风险得到有效遏制。
昨天又一个区嘉定区达到社会面基本清零标准,全市累计7个区和浦东部分街镇社会面基本清零。
即使乍暖还寒,这个中国医药产业重地也正在苏醒。
仍有掣肘,械企怎样重启?
自此轮疫情爆发以来,以往高速运转的“魔都”慢了下来,但关键医疗行业的生产不能停,众多企业进入闭环生产。
事实上,早在上海正式启动全域分批封控前,部分企业已开始预案。
据主营骨科耗材的三友医疗透露,3月中旬,考虑到上海存在疫情防控升级的风险,公司提前做了物流运营预案,在整个上海实施封闭管理之前将产品从上海总库运转到全国多个不同城市的仓库,因此未发生因公司货物供应不及时而导致骨科手术取消的情形,确保了临床和病患的正常诊疗需求。
3月中下旬,上海开始陆续实施封闭管理,三友医疗一个生产团队驻厂封闭生产,其他总部员工居家办公。
据了解,目前公司已进入上海市重点复工复产第二批白名单,将有序选派更多生产运营员工返厂,公司总经理已进驻工厂,统一协调工作。
现阶段,千余家企业已经纳入复工复产白名单,在原有坚持封闭生产的员工基础上,新的人力能否顺利快速到岗成为关注点。
上海兆维生物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公司共有682名员工,目前复工复产已到岗398人,比封控期间的410名员工还有所减少。据了解,部分工厂的基础生活设施有限,员工生活多有不便,仍在尽力克服。此外,一些复工企业需要自行解决新冠检测问题,核酸、抗原检测成本每天每百名员工需要近千元。
疫情之下,成本的增加体现在多方面。
上海透景诊断对第一财经指出,近期原材料价格波动比较大,以采样拭子为例,原本出厂价格是一毛多,在供需失衡状态下涨到了三毛钱甚至更高。物流成本也大大增加,浙江嘉兴到上海平时1-2千元的运费目前已涨到7-8千,因为要将司机的隔离费、误工费计算在内。
经历了疫情长达月余的巨大冲击之后,上海企业也在积极争取恢复常态。企业产能正在一点点恢复,物流方面的阻力也在努力协调。
据上海嘉定方面消息,作为第二批复工复产企业,埃斯凯复工后的第一批订单是为主要客户GE医疗生产组装250台CT电源装置,其中97台急需用于抗疫一线的方舱CT和移动车载CT设备。上海海关根据相关制度开启绿色通道,保证这批CT组件顺利清关。
埃斯凯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公司产能一般每天25台,但是因为抗疫急需,员工连续加班2天完成97台设备组装并发运。目前,埃斯凯工厂内部在岗员工203人,产能已恢复到疫情前的90%左右。
微创医疗旗下拆分公司心脉医疗表示,自3月上海疫情爆发以来,公司生产、物流均受到影响。
目前有100多位员工进入车间封闭生产,同时加大了委外加工数量,正努力恢复疫情前产能。公司通过每周陆运直发方式向经销商提供库存补给,尤其是常规型号。截至目前,尚未出现缺货或常规手术供应不足的情况。
海外业务方面,由于心脉医疗在多数国家和地区采用经销商模式运营,物流发出的后端成本由代理商承担,物流成本压力可控。 此外,公司多方沟通通行许可、货运公司,目前已陆续恢复部分海外业务运输,包括欧洲及南美等重要市场。
——
此刻,中国医疗器械产业正处于“黄金十年”下半程,短暂的疫情变局都是插曲,风暴过后的上海如何跟上原始步伐,是需要思考的命题。
(制图:赛柏蓝器械)
- END -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