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的病人做介入手术,如何麻醉才对大脑好?
『经动脉取栓术』是大脑前循环血管闭塞所致脑卒中的标准疗法,手术选择清醒镇静还是全身麻醉,哪一种方法对神经系统更为友好呢?
研究发现清醒镇静下接受取栓术的患者,在 90天的时候独立能力更好,在24小时卒中评分较低,然而事实上研究并未重点关注麻醉方案和术中血流动力学控制。
『Anesthesiology』近期online的文献,进一步研究了在脑卒中患者行血管内取栓术时,进行血流动力学控制的情况下,比较了清醒镇静和全身麻醉对术后脑功能的影响,一起来看看结果吧!
这是一项前瞻性、多中心、单盲、随机对照试验,患者接受标准化全身麻醉或标准化清醒镇静,两组血压按照标准进行调控。纳入标准为18 岁以上的患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如下
在纳入研究之前已经插管和机械通气的患者;
与缺血性卒中相关的脑出血;
禁止清醒镇静(例如,格拉斯哥评分低于8分;无法在术中保持静止的躁动患者;吞咽障碍)或使用琥珀胆碱(例如,高钾血症,体重指数大于 35kg/m2);
对任何麻醉药过敏、不受控制的低血压或危及生命的合并症;
无法行走;
脑卒中病史;
怀孕或哺乳期。
麻醉方案
『全麻组』先静注依托咪酯(0.25-0.4mg/kg),然后靶控输注异丙酚(4 μg/ml)、瑞芬太尼(0.5-4ng/ml)、琥珀胆碱(1mg/kg)。根据需要追加肌松药。
『清醒镇静组』患者接受靶控输注瑞芬太尼(2ng/ml)和局部使用利多卡因 10mg/ml(最大剂量10ml)。
手术期间血压控制在推荐范围内(可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浓度250 μg/ml),即收缩压在 140-185 mmHg,舒张压低于110 mmHg。平均血压下降不超过25%。术后血压目标为收缩压低于180 mmHg,舒张压低于110 mmHg,平均动脉血压高于65 mmHg。使用无创监测术中血压。
主要结局指标
术后2-6个月通过改良Rankin评分评估神经系统状态,治疗有效为改良Rankin≤2分。另外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14 或>14)以及是否给予静脉溶栓来评估治疗效果。
次要结局指标
从到达卒中中心到血管穿刺的时间;
血管内治疗技术性失败发生率(定义为动脉穿刺或导管置入失败);
再灌注结果评估;
第1天和第7天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
手术过程中的并发症(夹层、动脉破裂、其他部位的血栓);
血管内治疗后3个月的死亡率;
手术过程中和手术后最初 24 小时发生低血压或高血压事件的次数(低血压定义为收缩压<140 mmHg 或降低平均动脉血压≥40%;
高血压定义为收缩压>185 mmHg 或舒张压>110 mmHg);
使用去甲肾上腺素的患者人数;
由清醒镇静改为全身麻醉的人数。
结果
最终341名患者中有129名(38%)预后良好,改良Rankin评分≤2分:清醒镇静组63名(36%),全身麻醉组 66名(40%),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 = 0.474,下图所示 )。
全身麻醉组患者术中低血压或高血压发生次数较多,而两组累积持续时间无差异(P = 0.079)。
全身麻醉组从发病到进行穿刺耗时更长(19min vs 9min),而两组从发病到血管再通(一种改良的脑梗死治疗评分)的耗时无明显差异。
全身麻醉组再通的成功率更高(144/169[85%] vs 131/174 [75%];P = 0.021),两组颅内出血的发生率相似。
次要结局
全麻组患者术中低血压和高血压发生次数较多,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更多(下表所示),但两组低血压累积持续时间相似。
全身麻醉组从卒中到血管穿刺的时间更长。两组从发病到再通的时间相似。再通(一种改良的脑梗死治疗评分为2b至3分)在全身麻醉组中更常见(下表所示)。
两组穿刺置管技术性失败率很低,但有显著差异:清醒镇静组为13/176 (7.3%),全身麻醉组4/ 169 (2.3%)(P = 0.044)。两组有症状的颅内出血发生率相似(下表所示)。
从这篇研究结果可以看出,脑卒中患者行血管内取栓术,选择清醒镇静或全身麻醉术后3个月的治疗效果相似。因此在考虑患者术后脑功能恢复情况时,麻醉医生可选择其中任何一种方法。
此外清醒镇静组患者技术性失败次数更多,而全身麻醉组低血压和高血压发生次数更多,虽这些差异并不影响最终结局,但在临床实践中也需要考虑进去。
所以,再遇到此类手术时,这两组麻醉方法你做到心中有数了吗?
参考文献
[1] Axelle Maurice,François Eugène,Thomas Ronzière,et al. General Anesthesia versus Sedation, Both with Hemodynamic Control, during Intraarterial Treatment for Stroke: The GASS Randomized Trial[J]. Anesthesiology, 2022, 136:56-76.
转 载 声 明 原创不易,感谢分享与转载!本篇内容版权归梧桐医学所有
免责声明:
本微信公众平台所刊载原创或转载内容不代表米勒之声的观点或立场。文中所涉及药物使用、疾病诊疗等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