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尚龙教授:能打、敢打、多打“硬仗”,麻醉学科才会有自己独特的天地
“姚教授,明天的手术,麻醉药千万不要打太多了。”这是一位手术患者术前晚上打电话的嘱托。
“放心,麻醉药我会根据情况来调整,不会多也不会少。”
微信视频预览查看
近日,姚尚龙教授的一位“老朋友”来武汉治病,手术前担心麻醉风险,拜托老朋友姚尚龙教授能够来保驾护航。
这是一位“高危患者”:曾接受过心脏支架手术,曾经在无痛胃肠镜中检查过程中出现过危急情况。
这也是一位姚尚龙教授的“老朋友”:一名新疆地方少数民族干部,姚尚龙教授在当地医疗扶贫时与其相识。
不论是从麻醉医生的责任和担当,还是昔日一起工作时结下来的情谊,姚尚龙教授都乐意为“老朋友”的手术保驾护航。
享受“扶贫铁人”之称的姚尚龙教授,足迹遍布祖国偏远贫困地区。
手术非常成功,“老朋友”很满意,出院时特意送给姚尚龙教授一面锦旗。锦旗上写到“看透找准做细医术精湛,政情民情友情使命担当”
看着眼前的锦旗,姚尚龙教授对学科发展也有很多感慨和思考:
“能打、敢打、多打硬仗,麻醉学科才会有自己独特的天地。”
让患者和主刀医生都有“安全感”
“姚教授,如果不是你来,这场手术我们很大程度上不会今天做。”
手术室内,主刀的耳鼻喉医生说。
40分钟,外科医生波澜不惊完成手术,而这背后却是一场惊心动魄,也堪称“经典”的麻醉。
患者冠心病支架置入术后,ECG:窦性心动过缓,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异常Q波,r波递增不良,T波改变。心脏超声:左室前壁、间壁运动减弱,左室收缩功能临界值。心肌代谢显像示:心尖部、间壁、前壁血流灌注及代谢明显减低或缺损,间壁近心尖段有个巨大的室壁瘤,下壁基底也有个室壁瘤,左心增大,左室收缩功能减低,左室射血分数38%。既往无痛胃镜检查时出现过危急情况。
今日因喉肿物,拟于全麻下行支撑喉镜下声带肿瘤切除术。
患者入室心率55次/分,血压135/90mmHg。采用TCI静脉靶控诱导后,行可视喉镜引导下气管插管。
诱导过程生命体征平稳,血压120/85mmHg,心率53次/分。开始手术,支撑喉镜缓慢挑起会厌后,心率突然降至35次/分,血压降至88/61 mmHg,并出现心律不齐,嘱耳鼻喉科主刀医生暂缓操作,给予阿托品0.5mg,多巴胺泵注,患者心率缓慢上升波动于40-50次左右,血压上升至100/70mmHg左右。
主刀医生询问可否继续手术,姚教授给予肯定的回复。
术中患者心率随着手术操作再次下降,姚教授嘱给予异丙肾上腺素泵注,患者生命体征恢复平稳,心率维持在50-60次/分左右,血压120/80mmHg左右。手术过程平稳,全长进行了29分钟。
术后患者转入麻醉恢复室复苏。外科医生感谢姚教授协助指导,完成了高难度的“特殊患者”麻醉。
为患者保驾护航不是一句空话,麻醉医生可以有很多选择,患者却没有。
外科医生、患者、麻醉医生,围绕一场手术,麻醉医生可以有很多选择,可是患者的选择却是唯一:通过手术治疗获得良好预后。
姚尚龙教授表示,面对麻醉要求较高的“特殊患者”,麻醉医生可以延缓手术,甚至可以停掉手术。
作为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麻醉医生,要争取给外科医生创造手术机会,给患者创造高质量生活的机会。
“有担当的麻醉医生,不管多危重的患者手术,都能让主刀医生和患者有安全感。”
变不能为能
麻醉医生可以撑起自己
独特的天地
特殊患者的麻醉,才能体现出麻醉医师的价值,特殊患者手术麻醉医师要有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姚尚龙教授表示,麻醉医生要自信,要相信自己的专业能力,提升临床处理各种急危重症的能力。 在危重症患者处理上,麻醉医生有独到之处,这也是麻醉医生的看家本领。
作为“生命的调控师”,麻醉医生要坚信自己的生命调控能力,充分评估各种危险因素,做好充分对策,做好风险的平衡和把握。 变不能为能,不是盲目的冒险,而是建立在“打铁还需自身硬”的基础之上。 随着中国老龄化的到来,心脑血管疾病高发,姚尚龙教授期待业内要做好“打硬仗”的心理和能力准备。 “心血管疾病患者非心脏手术的麻醉,各种急危重症患者的生命调控能力也是麻醉医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功,一定掌握这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如何实现这样的目标? “掌握相关学科的知识技能,提升应急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才能获得患者社会、相关学科认可。”
每个人都强大
学科才能强大
一场“老朋友”的手术,让姚尚龙教授看到麻醉医生的价值,也思考学科如何更好体现价值。 “青年麻醉医生遇到重症患者不能一推了之,要多利用本学科本团队的力量,大家集思广益,不要偏信别人,丧失能动性,麻醉医生应保持自己特有的担当和自信。” 40多年的麻醉一线工作经历,姚尚龙教授最痛心的事是麻醉医生不敢、不能打“硬仗”,导致危急重症病人手术不能安全及时开展,没有体现麻醉医师的能力与担当,一定程度上受到患者、同行的“歧视”。 “要抓住机会,敢于承担责任与担当,充分体现麻醉学科的价值。”
姚尚龙教授认为,麻醉同行要重视麻醉门诊业务开展,这是对患者术前评估最好的平台,是麻醉医师的价值得到体现。 “随着医学的发展,住院时长在缩短。麻醉门诊直面患者,要做好术前评估。尽管忙,也要做,更要做好。与国际接轨,麻醉门诊不能偏废。”
现在这个时代,每个人这一生或迟或早,总要和麻醉打交道。麻醉让人生有尊严(分娩镇痛),活有价值(舒适化医疗和快速康复),死有安慰(临终关怀)。 这是姚尚龙教授经常说的“名言”,而这背后离不开每个麻醉医生个体的努力和改变。 姚尚龙教授也期待通过特殊病人的的案例,让麻醉同仁们能够树立自信、找准定位、提升能力。
姚尚龙
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导、华中学者
武汉协和医院麻醉与危重病医学研究所 所长
湖北省麻醉临床医学中心 主任
国家卫健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麻醉学专委会 主任委员
国家卫健委麻醉质控中心 副主任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麻醉学理事会 副理事长
吴阶平医学基金会麻醉重症部 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毕业后教育麻醉学专委会 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 副主任委员(2012-2018)
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 第三任会长
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湖北省首届第一层次领军医学人才
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 医学科学家奖
2015“消除贫困奖” 2017“最美医生”2018 世界华人麻醉名人堂 2019“国之名医”2020 中国健康公益星十大公益人物
《中华麻醉学杂志》 顾问
《临床麻醉学杂志》 副主编
《国际麻醉与复苏》 副主编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