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大家永远记住:预防>筛查>治疗!
早筛网讯:据我国癌症最新发布的《2016年中国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中的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约有406万恶性肿瘤新发病例,因癌致死人数约为241万。也就是说,平均每天约有1.1万人被确诊为癌症,约6000人因癌症而失去生命。近年来,癌症的发病率在逐年升高,而且一查就是晚期,难道中国人都不体检吗?
其实不然。《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2016年我国的健康体检达到4.52亿人次,相比2015年上涨17.4%,占全部人口的比例约32.68%。诚然,这一数据还远远低于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体检率不高导致了部分癌症患者没有及时发现病情。但是,在临床上也不乏存在有一些定期体检、甚至年年体检的患者,发现癌症时却依旧到了晚期。这又是为什么呢?
由中国抗癌协会指导,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防治科普专委会主办,中国抗癌协会癌症筛查与早诊早治专委会、中国抗癌协会家族遗传性肿瘤专业委员会、华大基因协办的「关注肿瘤早筛,助力“天下无癌”」早筛系列科普活动,邀请到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防癌科副主任张凯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VIP病区主任张晓东教授,华大基因肿瘤事业部CTO汪宇盈博士,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胃肠肿瘤中心三病区陈楠医生带我们一起揭秘其中真相!
常规体检≠防癌体检
很多人每年参与的体检,都是统一组织安排的常规体检,这些体检项目并非专门针对癌症的防癌筛查。对于一些早期癌症,没有针对性,很难检查出来,所以常出现癌症一发现即是中晚期的情况。对此,张凯教授提出三个核心原因:
1.两者技术手段有区别
防癌体检的目的就是为了找出早期肿瘤,而常规体检则是“搂草打兔子”顺带查肿瘤。因此防癌体检在肿瘤筛查技术上会更加专业和具有针对性。如常规体检中一定会包含的胸部X光片项目,但该方法很难发现早期肺癌,即使查出来了,通常已是中晚期。而防癌体检则一定会让受检者进行低剂量螺旋CT检查,其射线量低、分辨率较高,能够发现早期肺癌。
2.不同肿瘤生长周期有差异
对于某些肿瘤而言,一年一次的常规体检无法阻碍其迅速发展为中晚期。如肝癌,可能1月份体检时没有查到任何异样,但10个月后肝上就可能长出5公分左右的中晚期肿瘤。这是因为肝癌的发病进展太快了,现有体检技术也很难在早期发现极其微小的肿瘤。
3.医生团队素养还有待提升
一些基层体检机构的大夫缺乏癌症专业的从医经验,一生中也没见过多少肿瘤病人,对于肿瘤早期症状也缺乏识别经验,这就会导致一些癌症患者的漏检。所以加强医生专业培训,提高基层医院早癌筛查水平是重中之重。
不过,想要通过体检全面筛查癌症的想法也是不可取的。张晓东教授说,不是所有的癌症都适合检查出来,也没有必要。早癌筛查的重点范围是针对我国高发的恶性肿瘤,如肺癌、结直肠癌、胃癌、乳腺癌、肝癌、前列腺癌等,这些高发癌症的患病率总和达到70%左右。针对胰腺癌这类恶性程度高、生长速度快、发病隐匿性强的癌种,早发现与晚发现对病人整体的生存率影响并不大,这类癌症就是“上帝掷骰子,砸到谁倒霉”,晓东教授打趣道。另外像甲状腺癌这类低度恶性的肿瘤,存活率和治愈率非常高,提前发现并不会减少死亡,所以也不提倡筛查。
癌症是种老年病
人们普遍认为欧美国家经济发达,环境很好,所以患癌率低;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又是人口大国,环境不好,所以患癌率高。但实际上,中国并非世界上癌症发病率最高的国家,张凯教授说道。据WHO发布的《2020年癌症负担数据》显示,日本、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的癌症发病率远远高于中国。这是因为癌症最主要的高危因素就是年龄。一个25岁的青年男性和75岁的老年男性相比,在多种癌症的发病率上都相差了100倍,所以癌症其实是个老年病。张晓东教授说,我国癌症高发峰值年龄为70-75岁,但许多癌种都呈现发病年轻化的趋势,此外,家族遗传史也是癌症高危因素,此类患者发病时都很年轻,往往不到50岁。 张凯教授提示,一般人到了50岁就进入了癌症高发期,肺癌、胃癌、肝癌等高发癌症的早筛项目一定要加入年度体检单,乳腺癌、结直肠癌的筛查甚至可以从40岁开始。张晓东教授表示,虽然癌症的人群发病率是比较低的,但我们在呼吁大家主动做早筛的同时,也希望大家养成建立自身健康档案的习惯,时刻关注自身的高危因素,这是早癌筛查最重要的目的之一。
不同癌症筛查周期不同
张凯教授提到,肿瘤风险程度、生长速度、筛查手段不同都会影响癌症筛查周期变化。对于常规风险肿瘤,如乳腺癌、肺癌,每年做一次体检是较为合适的;但是像肝癌这类长得非常快的肿瘤,一年一次的体检根本无法适应病程发展的速度。所以针对肝硬化患者建议6个月内进行间隔期的肝癌筛查;对于一些发病进程慢、癌前病变明确的癌种例如宫颈癌、结直肠癌,在明确有效的筛查手段的保证下,筛查间隔期可以相对拉长。假设你刚做完了一个高质量肠镜,没有发现任何病变,完全可以间隔5-10年再做筛查。
早筛新姿
解锁居家早筛新姿势
在中国,许多人对于体检是抗拒的,尤其针对胃肠镜这类侵入式的筛查。虽然现在有无痛肠镜,但需要麻醉师的参与以及复苏室准备,这些医疗资源都是我国比较缺乏的。但是分子检测技术给癌症早筛带来了不一样的景观。张凯教授形象地解释说,就像修高速公路不是为有车的人准备的,只是修好后有车人先上,但其边际效应会带来更大的影响。无创肠癌基因检测作为新型分子筛查技术,是一个很有效的前置筛查方式,其无创及便捷的特性与传统的肠镜技术可以打出漂亮的组合拳,从而避免过度治疗和医疗资源的浪费,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肠镜的依从率。
此外,汪博士提到分子检测技术已经实现了居家自测的模式,这意味着人们不用去医院排队,在家也能进行癌症筛查。对此,张凯教授表示极大的看好,他分享了朋友的亲身经历,这位朋友本身从事癌症早筛工作,家里的老人却被诊断为结直肠癌。其原因是老人对去医院做体检筛查存在非常强烈的抵触心理。张凯教授说,无创肠癌基因检测技术把结直肠癌筛查的门槛降低了,在家庭医生普及度低、国人早筛早诊意识弱的大环境下,居家检测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方式。
癌症早筛的未来该怎么走?
张凯教授说,中国人癌症发病的时间比很多发达国家要提前了10年。如今,癌症也有年轻化的趋势,因此,我国的癌症早筛之路仍然任重而道远。
张晓东教授说,希望未来的癌症早筛能够下沉到二级医院和基层医院中去,一方面可以缓和三甲医院医疗资源的紧张,另一方面也能够提升基层医院的能力,让更多的医护工作者去宣传普及癌症早筛的理念,提高人们对于癌症早筛早诊早治的意识。
汪宇盈博士表示,华大基因也将积极与各界合作,推进多种分子检测技术的成果转化与项目落地。分子检测技术的探索之路是漫长的,在途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挑战,但研究者也一直在努力解决,希望通过技术优化和降本增效,让更多老百姓受益于科技力量。
最后还是希望大家永远记住:预防>筛查>治疗!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