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医疗体系又差又贵?|《未来的处方》读书32期
美国人均医疗支出高居全球第一,但健康指标却在国际排名五十名开外。
这本书是作者对美国医疗体系的反思。写于2016年,但书中抛出的问题仍然存在,医疗保健组织的转型依然在路上。核心是,各个国家都需要探索:
如何发展出一套创新的、价值驱动的医疗服务体系?
01、哈里斯女士:钱没少花,却获得不了想要的服务
有一天,95岁的哈里斯女士晕倒被送到医院,医院诊断,她的心脏在传导方面出现了问题,医生没有征求她的意见,就在她胸腔里装了个昂贵的自动电击仪器,成本高达数万美元。 与很多没有医保的美国人相比,哈里斯女士已经很幸运了,她被纳入了一个保健计划,不用担心费用问题。但她仍然面临很多困扰。
比如说,在她出院之后,保健计划安排了上门的家庭医生,有每周上门的保健护士,甚至还有护士上门,专门负责姑息治疗和临终关怀,看上去服务非常全面,但是这些不同机构派出的医护人员,服务项目有很多重复,却从来不会通气协调。她每天要吃十九片药,但没人告诉她,哪些药在症状缓解之后,就可以不用再吃了。
再比如说,家庭医生经常要求哈里斯女士去医院看各种专科医生,哈里斯女士不得不预约专科,忍受漫长的等待,然后拖着行动不便的身体到医院,经过繁琐的登记填表流程,再到一个个检查室、检验室和诊室外面继续等待。大多数检查其实都是例行公事,毫无结果。 哈里斯女士最需要的,其实是为她生活起居提供照顾和帮助的基本护理服务,这种服务成本不高,但她的要求偏偏得不到满足,她按照规定,提交了繁琐而复杂的申请材料,但始终得不到回应。 哈里斯女士的这些遭遇,正是美国医疗系统的缩影。
这个系统运行的基本原则,是按照医疗服务项目收费,既不考虑成本,也不太去考虑实际效果和患者诉求。 换句话说,医疗组织以医生为中心,按照项目收费,就难免会忽视实际疗效,忽视患者需求,也忽视成本,必然导致效率低下和过度医疗,使医疗机构变成令人不满的低效组织。即便美国拥有先进技术、顶级医院、优秀医生,在医疗组织被错误导向扭曲的情况下,依然无法充分发挥作用。这样的医疗体系和医疗组织,显然非转型不可。
02、如何以患者为中心,建立有效评价医生的体系?
作者认为,转型的关键一步,在于建立有效评价医生表现的绩效体系,然后推动医疗服务各个环节发生变化,使医疗机构真正成为以患者为中心的高效组织。 我们先说绩效体系。只有建立有效评价医疗机构和医生表现的绩效体系,才能真正改变医疗机构的行为逻辑,让医生更多考虑实际疗效,考虑患者感受以及成本。 这一转型的最大难点在哪里呢?在于如何找到一套客观公正的指标体系,将疗效、患者体验和成本等各种因素都考虑进去,同时也能得到医生和医院认可。
当然,不同医院、不同专科的指标,不可能完全一致。不过,作者推荐了一种建立指标体系的通用方法。 首先,从医生已经有所认同、争议较少的基础指标开始,很多是现成的,政府机构和保险部门已经开始使用的指标,来培养医生接受指标考核的习惯。 其次,针对不同机构不同专科,尽可能将医生拉进来,让医生们自己来选择和决定对自己进行考核的指标。
最后,通过数据和实践的验证,不断完善指标体系。对于医疗机构建立指标,也是类似的过程。 有了指标,做了评价,还得应用。评价结果如何应用呢?它可以用来帮助医生和医院衡量自身,找到短板,对标先进,改进提高。
不过,最重要的应用,还是将评价结果与医生和医院的收入挂钩,用绩效评价来推动他们改进工作效率,提供更有价值、成本更低的医疗服务。值得一提的是,和公司喜欢采用年度绩效的情况不同,对医生来说,实时的绩效数据更有价值,如果医生能看到自己前一天的绩效评价,他就可以马上着手改进工作了。
这种转型会带来什么变化呢?一个医生的收入比别人高,不是因为他开了昂贵的药品和检查,而是因为他收治的患者治愈率更高,满意度更高,平均费用更低。一家医院从政府和保险公司获得了更多的资金,不是因为它给病人安排了更多的手术,而是因为它的感染率更低、事故率更低。
这种变化,意味着美国医疗系统以项目收费为基础的运行原则,发生了根本改变。
据书里介绍,很多医疗机构已经着手建立绩效体系,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比如著名的凯撒医疗集团,对急诊室建立了绩效评价体系,而且内部公开绩效数据,结果,急诊室医生的工作效率提高了10%以上,而且,绩效排名较低的医生有了明显改进。
03、如何围绕患者,优化医疗服务流程?
流程上,从预约就医、形成治疗方案、到达成治疗决策;需更多考虑实际疗效,关注患者体验,同时节约成本。
一、预约医生和就诊安排
长期以来,美国人看医生前,都需要提前很长时间向医生预约,然后被动地听候安排。据统计,美国人预约家庭医生的等待时间差不多需要二十天,如果是去医院看比较牛的专科医生,时间只会更长。 面对这种情况,作者介绍的转型方案,是将预约权从医生手里夺回来,建立以患者需求为主导的集中预约制度。
患者先根据自己需要,向医疗机构统一申请,然后再由机构统一协调安排,还可以协调不同专科医生的时间,让患者能够一次性看完好几个科室。
在预约环节的转型方面,韦斯特医疗集团的工作很有代表性。这家集团是美国最大的非营利私营医疗集团,也是组织转型的先行者。
在这个环节,韦斯特将分散的预约权从医生手里集中起来,为患者提供在线预约APP。患者提出需求,APP连通集中预约中心,通过复杂的算法,为患者提供最佳选择。如果患者指定的医生在指定日期已经约满,就会推荐临近空闲日期,或者推荐其他具备相似经验的医生,甚至还能推荐旗下其他医院的医生。同时,韦斯特每天都为医生保留了20%的空闲时段,患者可以在当天利用。这样一来,患者的等待时间大为减少,体验显著改善。
更重要的是,从预约权的集中管理开始,医疗机构开始从患者需求出发,高效管理和利用医生时间这一核心医疗资源。
二、医院就医登记
预约完成后,患者来到医院,开始登记就诊,等候安排。以前,这也是令人头疼的环节,患者需要手工填写一大堆表格,一而再再而三的填写基本信息、保险情况、服药情况,复印保险卡,然后辗转各个房间,排队等抽血,等CT,等医生看病。
这个环节怎么改善呢?主要在于优化登记系统,减少重复录入,特别是令人烦躁的手工录入,建立关于患者信息的高效共享。同时,向患者提供专业的诊疗安排服务。 据作者介绍,很多医疗机构已经开始建立统一医疗卡,用一张医疗卡来代替各种表格,存储患者信息和记录,不用每次再重复填表。
而且,患者只要在机器上打个卡,后台的系统就会把看医生做检查的时间安排好,患者只需要按指定时间到达指定诊室就行了。说实在的,这种统一诊疗卡对中国的医院来说并不稀奇,但是,在长期以来以医生为中心、医生各自为政单打独斗的美国医院,这确实是个创举。 有些机构甚至更进一步,连实体的医疗卡都不需要了,只需要患者刷个脸,所有信息和安排就都出来。
而且,统一诊疗卡再发展下去,还可以在不同医院之间通用,大家共享患者信息,共享一份统一的电子病历,这就为改善患者体验、提高诊疗质量提供极大方便。 与此同时,像韦斯特集团这样的成熟医疗机构,也开始建立面向患者的专业诊疗安排服务。
这种服务是如何进行的呢?它会组织专门的医疗助理团队,医疗助理在帮助患者完成登记的同时,会收到一份系统推送的电子单据,上面列明了推荐此类患者进行的检查、检验和诊断项目,然后,医疗助理根据每一个患者的具体情况,确定项目安排,再和相关科室的医生沟通,确定最优顺序和时间安排。
这样一来,患者不用再浪费时间额外等待,医生可以集中精力关注诊断和治疗,医院资源也得到了高效利用。
三、医疗流程标准化
设想一下以前的情况,即便面对同一个患者,同一种症状,不同医院和不同医生,采取的检查手段也会很不相同,治疗方案更是千差万别。
这里面的差别,有的是因为医生的学术观点不同,但也有很多难以解释。 说个书里的真实案例,一个患者口腔发炎,九名医生竟然提出了四种截然不同的方案。后来,这九名医生坐下来碰头达成了共识,在保证疗效、防止副作用、控制成本之间找到平衡,形成了一套标准化解决方案。
如果推广这种做法,在充分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进针对不同疾病的医疗流程标准化,消灭无意义的医疗差别,就能有效地提高医疗质量、减少失误,而且能够节约大量的时间和金钱。 来看看韦斯特医疗集团的做法。
韦斯特在总结大量数据和病例的基础上,形成了标准化治疗方案,然后,通过绩效激励等手段,鼓励医生使用标准化治疗方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根据统计,这家医疗集团在高血压治疗方面应用标准化方案,成功将患者的血压控制率,从77%提高到了84%,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成绩,因为全美医院的平均成绩,也只有50%而已。
四、治疗决策 在面临多种治疗方案时,患者需要做出选择。 例如面对癌症,到底是手术、放疗化疗,还是更温和、风险更小、但效果可能不那么显著的姑息治疗。这个环节有个难题,就是如何对待患者自己的意愿。 美国传统的做法是患者老老实实听医生的,听专家的。
对于专业医学问题来说,专家的意见固然很重要,但患者自己的意见就毫无意义吗?并非如此。特别是考虑到这种情况,诊疗方案疗效很好,但是成本高昂,或者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患者可能宁愿选择温和保守一点的办法。但患者的意愿往往会被忽视。
例如哈里斯女士胸腔中被植入了一个昂贵的电击仪器,其实,哈里斯女士已经95岁了,她更愿意选择温和的常规治疗,不仅可以减少几万美元的开支,更可以减少痛苦。但是,在这个决策过程中,没有任何人征求她本人的意见。显然,无论对患者体验,还是对经济成本来说,这种对患者意愿的忽视,都是没道理的。
对于这个问题,该如何转型呢?办法是建立一种充分听取患者意见的共享决策机制,在诊疗方案存在不同选项的时候,向患者介绍必要的基础知识,帮助患者客观分析不同选项的利弊,然后让患者参与决策过程,最后医生和患者达成共识。
目前,已经有很多医疗机构建立了这种共享决策机制,例如凯撒医疗集团旗下的一家机构,启动了一项涉及十二种疾病的共享决策试验,为患者提供帮助,让更多患者参与到医疗决策的过程之中。结果,六个月内,部分疾病的总体治疗成本下降了12%到21%,而且患者的满意度也在提高。
04、单一医疗机构之外,需要什么样的配合?
作者认为,这个方面的转型,主要在于改进家庭全科医生与专科医生分工,同时加强医院和其他服务机构的协作。
美国的家庭全科医生和医疗机构专科医生之间的分工是有问题的。很多时候,家庭全科医生本来已经可以解决问题,但患者还是被安排去医院看专科找专家。专科收费比家庭全科高得多,直接导致整体医疗成本上升。这是一种典型的过度医疗。
如何改变这一切呢?按照转型方案,应该扩大家庭全科医生的服务范围,让家庭全科医生负责一般患者的日常管理与治疗,专科医生只是在必要时提供咨询,为疑难危重患者服务。这样一来,专科医生也可以从大量的简单重复劳动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服务疑难危重患者,或者研究创新,为医学进步做贡献。
再来看看韦斯特的转型实践。在为心脏病患者提供服务的时候,韦斯特改变了原来过度依赖专科医生的做法,让全科医生负责患者的日常管理和服务,只有在患者出现心力衰竭、严重冠心病等危重症状时,专科医生才会介入。
这样一来,服务成本大为降低,同时专科医生还可以更加专注,为真正需要的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不同层级的医院之间也需要分级诊疗。目前,很多医疗集团已经逐步建立分级诊疗体系,对于患者的一般疾病,优先安排社区医院、中小医院收治,必要时再转诊到大医院和顶级医院。这种分级诊疗安排,有利于为患者提供最合乎需要的医疗服务,也有利于避免金钱和宝贵医疗资源的浪费。
心理健康机构、姑息治疗、社区服务、临终关怀机构也应加入协作分工体系。
有研究表明,三成左右的身体患病者都会伴随心理方面的并发症,心理因素会对治疗效果造成影响,解决心理问题有助于患者彻底康复。 除了心理健康机构,还有负责姑息治疗和临终关怀的专业机构,对于高龄重症患者来说尤其重要。这些机构派出的专业人士,对昂贵设备和药品依赖不大,但是能给那些不能或不愿采取激进疗法的患者,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抚慰,帮助他们尽可能地提高生活质量,同时还可以降低总体医疗成本。
除此之外,参与协作的还有包括社区服务人员,他们的工作重点并不在于替患者检查和治疗,而在于帮助患者解决生病后遇到的其他生活问题。例如哈里斯女士生病之后行动不便,她最需要的其实是生活起居方面的帮助。这些问题通过社区服务解决,显然比求助医疗机构更有效率,也更加经济。
同时作者呼吁,要实现医疗机构的转型,就必须在预防保健方面多做文章,加大投入。长期以来,美国医疗系统以医生为中心,靠按项目收费保持运转,对于预防保健实际上是漠视的。大家都想着从患者身上得到更多收入,有谁关注怎么减少生病呢?
但是,如果考虑社会的整体利益,在预防保健方面实施组织转型。给予更大投入,其实是最值得的,也是最必要的。例如一个保健项目,通过组织上百万老年人运动健身,帮助他们平均每个人减少了1天住院天数,而且节省了3000美元医疗开支。
说到底,医疗系统组织转型的方向是以患者为中心,而这个方向做到极致,就是提高预防保健水平,让你不要变成患者。
作者:伊齐基尔·伊曼纽尔
来源:得到APP听书栏目
书名:《未来的处方:高效医疗组织的12项转型实践》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