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畸形患者的心声:幸福就是能躺平睡觉
文章转载自:新苗脊柱侧弯预防中心
幸福有很多种模样,但我时常觉得幸福离我很遥远。
因为我是一名脊柱侧弯患者,我觉得自己不配拥有幸福。我躲在黑暗的角落,把自己封闭了起来。
我的身体看起来跟别人不一样,又笨又重,一点都不灵活。
随着年龄的增长,脊柱畸形也更加严重,常常感到身体不适,天气稍有变化就感冒发烧。
那是去年10月的一天,我完成了人生中的一次重大手术,把弯曲的脊柱打断截掉再固定,我的后背竟然奇迹般的变平了。
我永远忘不了醒来的那一刻,感受到脊背紧贴着床铺,真的是太舒服了。
我的周身被一种幸福所包围着,虽然刚做完手术,还没度过危险期,但我觉得一切都是那么地安心。
有一种历尽艰辛,终于回家的感觉。
平躺着睡觉,原来是那么的幸福。这样一件平凡的小事,我竟然激动地眼泪打转。
以前,我只能半侧着睡觉,后背能塞进去一个拳头。
曾经的我不是单纯的脊柱侧弯、还伴有脊柱后凸,就是大家俗称的驼背。我就是那个被小朋友扔石子的“驼背佬”,那个永远低着头走路的小孩。
被异样的眼光审视了二十多年,终于在33岁这年,基于强大的医疗技术,我在有生之年得以重生,得以挺直腰杆,变回正常人的模样。
这条重生之路,并没有那么顺利。
从小学时的不能治疗,不建议做手术,一直拖到2020年。
直到亲眼看见比我驼背还严重的同学,在2018年成功做了手术,恢复得很好,也没什么后遗症。这活生生的例子,促使我也下定决心要手术!
(患者同学,脊柱后凸178°,牵引11个月后,2018年11月一次性完成截骨矫形手术。)
因呼吸功功能不达标,我在广州新苗牵引基地做了5个月的头盆环牵引治疗后,于2020年12月26日到了上海新华医院,29日躺在了手术台上,术后三天下地练习走路。23天后出院,这一切都像按了快进键。
出院前的合影,我笑得像个傻瓜一样。天知道,我们等这一天等得有多辛苦!
4个月到广州复诊,杨教授说我恢复很好。听到我经常爬山,还能帮忙带小孩以后,非常吃惊和高兴,让我继续锻炼身体,多爬楼梯。
可是我住在山沟沟里,那儿大多都是一两层的矮房子,没有楼梯可爬,我就只能满山跑啦。
(右一为患者,术后4个月复诊)
因为长高了14公分,所以现在看起来瘦了很多,整个人更有精神和活力,说二十出头都有人信。
美好的人生才刚刚开始,幸福的日子每天都是。
如果你曾经跟我一样,是一名孤独的脊柱侧弯患者,那你一定能懂我的心情。幸福,并不遥远,只要你往前走一步!
患者信息
梁**,女,33岁,诊断:脊柱侧弯、脊柱后凸。
术前Cobb角:后凸136°,胸弯102°,腰弯48°;行头盆环牵引5个月;
2020.10.29行脊柱侧弯后路T8VCR截骨矫正、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输血150ml。
术后状态:3天下地,增高14cm,3个月后走山路。
专家介绍:
杨军林,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医学博士。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脊柱中心主任、小儿骨科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儿科学院脊柱侧弯临床研究中心主任,新苗公益项目创始人,新苗脊柱侧弯中心主任。
从事骨科临床与科研工作30余年,专攻于脊柱畸形(脊柱侧凸、后凸等)、脊柱肿瘤的诊疗,主刀完成脊柱畸形手术超过3000台,脊柱畸形保守治疗超过10000多例。创立多科室合作脊柱侧弯治疗中心,建立专项新苗慈善基金与新苗脊柱侧弯预防中心,提出了新苗脊柱侧弯筛诊治(XTS)综合防控体系。
现任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分会小儿脊柱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培训学院骨科专业学院儿骨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脊柱畸形学组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骨科学会小儿创伤矫形学组副组长、上海市社会医疗机构协会骨科分会脊柱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培训学院骨科专业学院儿骨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分会小儿脊柱学组组长、中华医学会骨科学会小儿创伤矫形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脊柱畸形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脊柱创伤学组委员,国际AO脊柱讲师团成员,脊柱畸形国际研究组中国部(SDSG)成员等。
获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等重点课题10余项,科研经费累计超过900万元;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和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00余篇,累计影响因子大于100分;获国家专利6项,曾获广东省及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先后带领团队获得“中国好医生”、“中国好人”、“感动广东十大人物”、“广东省五四青年集体奖”等 8项国家及省市社会荣誉,先后受中央卫视、凤凰卫视、北京卫视、人民日报新闻战线等专题报道。
擅长:脊柱畸形(成人及老年脊柱侧凸、后凸畸形,强直性脊柱炎后凸,婴幼儿、青少年脊柱畸形等),脊柱肿瘤,以及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等常见脊柱手术。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