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马昕丨“变形记”:从方舱到亚定点医院
作者:刘雪惠
武汉抗疫期间,方舱医院曾为控制疫情立下了汗马功劳。2022年春季,随着上海疫情告急,方舱医院重登历史舞台。据悉,当下上海的各种类型方舱医院数量已达到了120多个,加上50个中转平台,共计50多万张床位。
最近,因应国家和上海市卫健委的防控政策要求,上海已有多个软硬件条件符合要求的方舱医院进行了改造,或方舱部分床位、或整个方舱升级成为亚定点或定点医院,其中2000张“亚定点医院床位”就出现在浦东新区临港方舱医院。
面对传染力更强的奥密克戎病毒,方舱医院如何运营管理,“升级版”方舱又如何与众不同?近期,健康界为此专访了华山医院副院长、临港方舱院长马昕。
马昕副院长和他的同事,前排左一为马昕
在2020年武汉疫情最为严峻阶段,马昕曾带队逆行出征,辗转于武汉方舱医院、重症ICU病区等进行医疗救治,而今他再一次临危受命接管临港方舱医院,一家拥有1.36万张床位和3800位医护人员的超大型方舱医院。
智能加持,“收—分—转—巡—出”高效运转
与马昕副院长既定的电话约访,因为突然袭击的暴风雨被迫中断过一次。
4月25日傍晚,上海黄色暴雨预警,狂风大作暴雨来袭,临港方舱紧急收治从临近的临港二号方舱转运入舱的阳性感染者,一共有1500人。
“这场突发事件其实打破了我们方舱原有计划,我们要迅速安排好相关人员的入院手续,原本待出院病人的出院手续,也要重新调度第二天需要入舱的患者。”事后,马昕向健康界详细解释了当晚的情况。
如何临时安置1500名患者?舱内是否有足够的空床?通过华山医院自主研发的一套信息管理系统,一切都被安排得妥妥当当。
这套信息系统名为“临港集中隔离收治点驾驶舱”,是方舱指挥部的信息大脑。“这看似一个简易版的医院智慧系统,但功能配置完整,拥有医院的PACS系统、LIS系统和HIS系统等,依靠这整套信息系统,我们的相关管理才变得精细化和可追溯化,有效调度资源、了解患者最新情况。”马院解释道。
马昕副院和他的同事在指挥台,前排左二为马昕
详细而言,这套信息系统及时记录了每天出入院情况、床位周转情况,以及病人的检查检验结果和诊疗结果,同时协助落实国家规定的新冠诊疗方案,还能调度由方舱医院内3800名医疗队伍的医疗物资、耗材需求,甚至能够安排方舱配餐车人车交接的最佳点位设置以提升送餐效率,此外还能为患者提供清晰地就医安排,指导患者就医流程和出院,功能十分强大!
借助于这套信息系统, “收—分—转—巡—出”的患者收治流程得以有条不紊地运作,实现了方舱内部高效、统一且同质化的管理。目前临港方舱医院的平均住院日是5.38天,在上海一众方舱内属于佼佼者。
指挥大脑,除了这套信息管理驾驶舱,还有一众来自华山医院管理团队所组成的方舱“联络员”,合体成为方舱指挥部。这支团队沟通能力和处事能力俱佳,他们了解方舱的整体运作情况,熟知整套流程、信息系统、后勤系统以及病人具体情况。
目前临港方舱共有3800名医护人员,汇聚了江浙地区各家医疗团队,既有来自浙江地区的浙大一院、浙大二院和浙江省人民医院,也有来自江苏省人民医院和江苏各省市卫生行政部门抽调的医疗队伍。不同的队伍来到临港方舱以后,华山医院联络组成员就充分发挥东道主的角色,协助和组织起江浙地区的医疗同道,对接工作流程,完善统一化的临床诊疗规范。
“上级部门信赖我们华山医院,将临港方舱交付给我们管理,我们就要真正负担起管理职责,同时也为前来支援的兄弟医院做好服务工作。”马昕坦言。
受命改造,“亚定点医院床位”现身方舱
按照政策要求,临港方舱医院所批准的2000张“亚定点医院床位”均为准重症床位,主要收治两类病人:一是新冠普通型病人;二是合并比较严重但又相对稳定的基础性疾病,像糖尿病、心脏病、中风等等。“这些疾病相对来说比较稳定,可以在舱内进行观察和治疗,如果突然间病情变化,就需要持续重点观察和随时转运。”马院说。
为此,进驻“亚定点医院床位”的患者均将经过三关筛选。“首先,社区第一遍筛选,运送阳性病人过来;到达我们方舱门口,医生护士还进行第二遍筛选,确定是否符合收治标准;进舱以后,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哪些病人可以继续在舱内康复,哪些病人病情加重,我们会每天筛选和观察。”
服务
当前临港方舱所收治的病员覆盖了各个年龄段,从几个月大的婴儿到60岁以上的老年人,其中幼儿和儿童由大人陪伴,老年人或生活自理或有人照护。
1.硬件应需升级
方舱医院设置的初衷是收治无症状和轻症感染者,一旦部分功能转型为收治准重症患者,相关配套就亟需升级改造,首当其冲的就是床位配置。
据马昕介绍,方舱医院当初配置的都是普通床位,为适应功能改造,普通床位要更换为医疗床位,方便患者治疗,譬如床位可以高低变换,床边设有护栏,还要有推送就医的床下滑轮,此外床位之间要腾出空间,便于医护人员进行救治与照护等等。
与此同时,相应的医疗设备也要一应俱全,要有吸氧器、心电监护仪、B超、CT、心电图,配置药房和输液设备,备好呼吸机和除颤机,还有中央控制平台,监控病人心跳并能预警报警。
2.医护配比择机调配
与普通床位设置相比,“亚定点医院床位”每10张床配置1名医生,床医比从1:0.04增长到1:0.1。每2张床位配备1名护士,床护比从1:0.2上升到1:0.5。
基于危重症之虞,多学科的专业临床团队同样也是标配。“在我们方舱,所有的医生首先是全科医生。医生们采取轮班制工作模式,对病人进行会诊,再根据病人的特殊疾病需求,配备不同专科背景的医生予以治疗。”
交接病历
通常,临港方舱实行8小时轮班制,医生一般在场内(病人收治活动区)工作四到六个小时,然后再到场外(清洁区)工作两到四个小时。场外设置了总控制台,方便医生及时了解场内的病患情况,及时跟进。在管理上,临港方舱尤为注重交班配合,场内同事将病人情况告知场外同事,由后者书写病历并做好医嘱信息统计,及时传递给场内同事,有效促进团队之间的紧密协作。
“我们医疗组的同事并不是说击鼓传花,我弄完了之后我就走了,而是要紧密联系,及时沟通,确保病患信息及时得到沟通。这样的工作制在武汉的时候就运用了,被认为是比较严谨和科学的,”马昕进一步解释。
3.院感防控始终如一
在武汉时,一个千人方舱就是大型方舱,而临港方舱则是一家巨型方舱,1.36万阳性病例集中收治。由于奥密克戎具有极高的R0值(基本传染数),潜伏期更短,舱内病毒载量更高,院感管理压力巨大。
对此,在设计伊始,临港方舱就严格遵照三区两通道进行设置;在院感管理环节,所有舱内的工作人员统一接受严格的院感防控培训,按照要求做好一二级防控措施,保证相应的防控物资(例如防护服和口罩)一一落实到位。
清洁
此外,严抓舱内医疗卫生状况,及时清扫卫生间,对于医疗废弃物和舱内的生活垃圾等涉疫垃圾,及时做好清运与处置。一旦遇到临时工人手不足的情况,临港集团的员工和方舱的医护人员都会自觉下场清扫,保证舱内卫生与整洁。
4.危重症患者及时转运
方舱定点床位毕竟不是ICU,虽然配备了基本的抢救设施,一旦遭遇危重症情况还是力有不逮,此时相应的转运机制就会应运而生。
“我们的医疗队伍每天都会查房,观察病人病情变化,特殊病例情况会及时上报专家组,一起讨论是否适合转院。我们有专门的转运专班,与定点医院进行沟通和联系。目前需要转院的病人,基本上都能够及时转运。”马院表示。
“我要特别感谢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东院,它是我们临港方舱的对口转运医院。疫情期间,市六东院的接诊量一直超负荷运作,他们医护人员却从来没有拒绝过我们的转运需求,而是采取增加床位、多排班等方式,排除万难接收我们的转运患者。”对于第六人民医院东院的慷慨援手,马昕一再称谢。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