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服务产品化交付2.0版本:“学科建设”
在上一篇文章中为大家介绍了医疗服务产品化交付的1.0版本,1.0版本强调的是医疗服务,是以患者为中心的一站式服务,是整体解决方案,是对就医流程的重构和医疗资源重新整合,1.0版本的案例是“早孕中心”。
本篇文章为大家介绍医疗服务产品化交付的2.0版本,强调的是学科建设,是在1.0版本基础上升级为学科建设的产品化交付,案例是“早产中心”。
2.0版本的基础是1.0版本,还是要建立完善的技术标准,服务标准,管理标准,人员标准,以及硬件与环境标准。
技术标准:
需要有和早产相关的临床指南、技术操作规范、诊疗流程,这不仅仅是产科的内容,还要包括新生儿(早产儿),超声,心理,以及护理的临床指南、技术操作规范和诊疗流程。
服务标准:
要真正的落地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标准,切实的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要让所有的服务流程围着患者转。
(图片来源:摄图网)
管理标准:
有和早产相关的管理制度、流程与规范,有切实可行的患者安全与质量持续改善体系和监控指标。
由于早产经常是24小时的急诊,需要随时随地的处理,需要调动整个医院的资源,所以得有相应的应急管理机制和流程以及快速反应团队。
可以把急诊、住院、产房、手术室、新生儿科一路绿灯的快速跑通,是分秒必争的,原则上和“胸痛中心”和“脑卒中相类似”。
人员标准:
由于早产需要很多相关科室的支撑,单靠产科医生是不够的,在早产团队,你还得有新生儿科医生,超声医生,早产儿专科护士,助产士等。
这些人员要接受过和早产相关的管理、服务和临床知识与操作技能相关的培训,每一位医生和护士都能胜任自己的工作,这些人要作为同一个团队在一起密切合作,不是到了时候再跨科室的请会诊,是一个Rapid Response Team快速反应团队。
硬件与环境标准:
要有统一规范的诊疗空间,以及尽可能把相关的诊疗设备设置在同一个诊疗场所,比如在早产中心,你得有自己的超声设备、血气分析仪等,如果做不到,也要尽量做到患者不动,标本流动。
(图片来源:摄图网)
在此1.0版本的基础上,还要增加相应的学科标准和要求,这包括但不仅仅局限于:学科方向,学科团队,专业技术水平,学科声誉与影响力,学科培训体系,学科的品牌体系,以及学科运营体系。
学科方向与学科团队:
早产已经是一个专病,但是关于早产的研究有很多的方向,你得为自己的学科团队选择1-2个,但不超过3个的主要研究方向。
专业技术水平,学科声誉与影响力:
这个早产团队得要熟练掌握所有和早产相关的最新的知识和技术,能为早产患者提供高水平的诊疗服务,随着业务的不断开展,和早产相关的关键临床结局指标会进入领先的第一梯队。
这个团队在患者端的口碑会越来越好,会有越来越多的早产患者主动找上门来,在同行当中的专科声誉会越来越好,会有越来越多的同行主动把早产患者转诊过来。
(图片来源:摄图网)
学科培训体系:
团队除了自己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技术以外,还要能为同行赋能,提供和早产相关诊疗技术的专科培训。
学科的品牌体系以及学科运营体系:
一个学科的发展需要有科学的规划,还要有专科运营管理及商业化推广的支撑与落地,这可以大大提高一个专科团队发展的速度和效率。
你得学会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来讲好学科发展的故事,打造学科的品牌,团队的品牌,打造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骨干的IP,你最好能够打造一个专科运营团队来为学科建设助力。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