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虫出没的高发季到了!60岁大叔被咬后送进ICU
随着天气慢慢热起来,“蛇虫百脚”纷纷猖狂了。近日, 浙江省人民医院接诊一位重症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引起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患者,多脏器功能衰竭,送入重症监护室(ICU)抢救。传播此病的原凶是蜱虫。
“这位患者不仅病情重,还很少见地病毒侵犯脑神经系统,为新型布尼亚病毒脑炎。”重症医学科主任孙仁华说。
蜱虫生长活动期在每年4月~10月份,5~7月份是它活动的高峰期。蜱虫出没的季节又到了。
多脏器功能衰竭,命悬一线
“患者送来时已病危,随时有生命危险!” 患者的主管医生、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姜晓晖说。
病情来势汹汹,“除了脑炎,患者血小板下降至很少见的低点,仅为正常范围下限的五分之一;同时发现其多处出血,像舌苔、牙龈渗血、口腔内出血、肺出血、胃液隐血++++等……”姜晓晖说,查血常规及凝血功能,提示血小板及纤维蛋白原危急值,凝血功能差。患者一度休克,测血压已跌到80/46……命悬一线。孙仁华等专家对患者全身脏器功能评估,患者已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神经系统、循环系统、肝损、肾损、消化道出血、呼吸衰竭、造血系统血小板下降。)
Q:小小的蜱虫咬人后为什么会出现这么严重的后果?
A:蜱虫吸取人体血液的同时,还将会把它体内的毒液(新型布尼亚病毒)带入到人体血液中,病毒随着血液循环逐渐散发到全身,引起多脏器功能损害,就会威胁人的生命健康。
与时间赛跑, 是救治重型、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的关键。ICU医生护士在孙仁华主任指导下,采取一系列强有力措施:给予抗病毒与免疫球蛋白冲击治疗,与此同时予呼吸机使用,气管切开,输血与输血小板、升血小板等综合治疗及人工肾替代治疗等。
“面对这样的重症患者,我们得时刻高度警惕,患者病情突然发生变化,大家很快得进入抢救状态,有时等患者生命体征趋稳,已是深夜。”姜晓晖回忆道。
专家团队在检查患者情况
经过对症支持救治后,患者病情明显改善,目前神志清醒多日,脱离呼吸机,血压稳定,体温正常,血小板及凝血功能逐步好转;令医生们舒口气的还有,消化道出血减少,心、肝、肾功能也明显好转……专家查房评估认为,患者可转入普通病房了。
防患于未然十分重要
“我们几乎每年都救治被蜱虫所咬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的病人,进入ICU抢救的还较少见。”感染病科主任潘红英介绍说,被蜱虫叮咬后大多数人会引起过敏或发炎等症状,一般较轻微,因此不必恐慌。发病取决于蜱虫是否“带毒”——携带病原体。蜱虫体内可有多种病原体(病毒、细菌、寄生虫,如新型布尼亚病毒),只有被少数携带病原体的蜱虫叮咬后才会发病,有基础疾病及老年人更容易出现重症。
“一般情况下,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患者最能自我感觉到的是发烧,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持续高热,可达40℃以上,部分病例热程可长达10天以上,并伴乏力、厌食、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感染该病毒后还可出现胃肠道症状、肌痛、血小板和白细胞减少。” 潘红英说,少数有出血倾向,可因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目前尚无特异性的抗病毒治疗,临床上主要为对症支持治疗。
潘红英主任给出的防范建议:
1、喜欢野外游玩的朋友,做好保护措施:如穿长袖衣服,扎紧裤腿,尽量不要穿拖凉鞋,裸露的皮肤涂抹驱避剂。
2、在蜱类生活环境,像树林、丘陵、山地、低矮灌木林等处活动后,要及时检查身体上是否有蜱附着;如有携带宠物的,离开时也要仔细检查宠物体表是否有蜱类附着。
3、若发现被蜱虫叮咬,不可强行捏拽取出蜱虫,可就近至医院处理伤口;被蜱虫叮咬后,发病最短在2-3天后,一般1-2周左右。一旦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或体征,应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情况。
4、病人家属,尤其陪护的家人要注意自我保护,避免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或呕吐物等。
专家介绍
孙仁华
浙江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从事重症医学临床和科研工作20多年,擅长各种重危病人的抢救,如各种重症中毒,脏器功能衰谒,严重感染、ARDS、MODS、心肺脑复苏,严重创伤等;精通呼吸机的临床应用、抗生素应用,心肺等脏器功能支持,以及血液净化技术在危重病人中的应用等,精通重大手术器疗移植(如心脏移植)术后管理。
潘红英
浙江省人民医院感染病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从事感染病学的临床、科研、教学工作30余年,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临床感染性疾病的诊治,尤其对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重型肝炎、药物性肝炎、脂肪肝、乙肝相关性肾炎、细菌性感染及发热待查等方面诊治有深入研究。
姜晓晖
浙江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擅长各种综合ICU危急重症的诊断治疗,精通ICU救治;擅长重症肺炎、重症哮喘、急性肺栓塞、ALI/ARDS等肺部疾病的救治;擅长呼吸系统非血管介入诊治, 以及非危重患者的肺功能康复。
图片来源:摄图网及网络
宣传统战部综合整理编发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