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癌痛居家控制新篇章
开启癌痛居家控制新篇章
中国医科大学北京航空总医院
麻醉/疼痛与睡眠医学中心
安建雄教授
据统计,我国癌症每年新发病429万左右,保守估计年存量病人1500万,其中近1000万患者深受癌痛折磨。然而肿瘤科总床位15万张,这意味着平均每100个肿瘤病人仅拥有一张床位。就此床位紧缺问题,2017年安建雄教授提出,医院床位是有限的,家庭床位是无限的。在常规癌痛治疗手段如口服药物、放疗、化疗、介入(化学和物理)神经阻断、病人自控镇痛(静脉;皮下;硬膜外)等基础之上,安教授提出病人自控镇痛为主线的多模式居家癌痛控制。
一
病人自控镇痛
病人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PCA)是由于不同个体疼痛差异,且同一个体不同时间疼痛程度不同,根据病人疼痛程度和身体情况,预先设置镇痛药物的剂量,再交由病人“自我管理”的一种疼痛处理技术。
(1) 优势
PCA技术不仅可以让患者有很强的参与感,且药量设置“个体化”,可减少阿片类耐受及成瘾,不增加阿片类剂量等。
(2)PCA治疗方案及疗效评价
二
病人自控镇痛(PCA)为主线的多模式居家癌痛控制
居家镇痛给药方式包括口服给药、透皮给药、可编程全埋式植入镇痛装置、病人自控镇痛等,其中PCA包括静脉、皮下、鞘内给药等多种方式。与口服给药相比,持续皮下给药优点包括不能进食患者,避免反复口服用药;根据症状调节用量取得持续疗效;血药浓度稳定,不易出现副作用。与持续静脉给药相比,两者在镇痛疗效、安全性、副作用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但皮下给药操作简单、系统故障发生率低适于长时间留置。因此居家镇痛优先选择PCSA,即经皮下患者自控镇痛,其特点是更简单,更方便,更安全。
安教授介绍,PCA可为患者带来满意的镇痛疗效。一般患者只需留院1~3天,观察并调整患者对药物的反应,选择适合的药物种类及剂量,此过程称之为“滴定”。
在滴定完成后,患者就可以带PCA居家治疗。此后,患者可定期来医院复诊,也可采取医护上门查房或电话随访等方式,使患者享受24小时×7天的无缝隙镇痛服务。
安建雄教授团队在2017-2020年间实施居家镇痛癌痛83例(消化系统肿瘤67例、呼吸系统肿瘤10例、泌尿系统肿瘤3例、生殖系统肿瘤1例、其他2例),观察发现平均住院天数2.67天;平均居家镇痛77.8天;无病人和医护风险。采用PCIA居家镇痛共33例,其中25例患者安装PICC(深静脉置管),均使用到临终撤泵;8例患者使用静脉留置针,平均使用时间25.6天,因需要多次更换留置针太繁琐而中途撤泵。采用PCSA者10例,7例至临终撤泵。
三
小结
为提高晚期癌痛病人生活质量和满意度,降低家庭和医保医疗成本,利用病人自控镇痛等技术,建立家庭-社区-医院癌痛控制新模式,为癌痛患者提供优质、便捷的居家镇痛服务,造福癌痛病人。
免责声明:
本微信公众平台所刊载原创或转载内容不代表米勒之声的观点或立场。文中所涉及药物使用、疾病诊疗等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