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好医生,不仅要注重手术术式的持续优化,挑战高难度手术,还要聚焦科研进展,关注临床应用,这样才能为患者提供最好的医疗服务。
“辛苦一夜,换回一条生命,值!”说这句话的人,名叫王珏,是温医大附一院心脏外科主持工作的副主任、心脏重症监护室(CCU)副主任。今年春节期间,当家家户户沉浸在团聚的欢乐中时,他却带领团队完成了4台凶险的急诊主动脉夹层手术,每台时长8至10小时,在手术室灯光不断地亮起与熄灭中度过假期。 紧急手术、通宵达旦工作,也正是王珏团队日常工作的真实写照。
在医院,同事们喜欢亲切地称呼王珏为“夹层王”。主动脉夹层是心脏外科中最凶险、最复杂、死亡率最高的一类疾病。一旦破裂,时间每过1小时,死亡率增加1%,48小时内的死亡率高达50%。 抢救这类病人,医护团队就是在与时间赛跑。
病人一到,医护人员所有的生活节奏都得打断,不管是白天黑夜,手术医生、CCU、体外循环组、麻醉、手术室团队等医护人员都要马上集结,投入战斗。
通常一台手术需要4位心脏外科医生、3位麻醉医师、2位护士等十来位医护人员协同作战,环环相扣,若有一个环节出差池,便是人命关天的大事。
“最忙的时候,就是一个夹层做完马上开始下一个夹层。” 王珏说,一台夹层手术的手术时间通常长达8至10小时,两天一夜“连续手术+门诊”的工作节奏,对他们来说,也是见怪不怪了。所以,“夹 层王”这个响亮“外号”的背后,其实是经常处于“超长待机”,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辛苦。
在团队不断努力下,主动脉夹层手术量明显增加,从2012年的十几例,到2021年的一百多例,手术死亡率也从原来的15%下降到7%左右,达到国内大中心水平。“没有一个医生是独立成长的,前辈们的榜样力量在推动着我。” 求学时,师兄郑哲(原我院胸外科医生,现任北京阜外医院党委书记)的拼搏精神在王珏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他每天的睡眠时间差不多只有4个小时,几乎都扑在工作上,我们都猜不出来他是几点睡觉的”。
王珏与心脏医学中心主任孙成超
回温工作后,时任心胸外科主任孙成超主任医师是我院德高望重的大专家,孙成超 “一切以患者为主”、对病人高度负责的态度 深深影响着王珏与团队人员。“我刚工作不久,科室收住了一位十几岁的先天性心脏病重症患者。因为术后情况极不稳定,为随时照看病人,孙主任带头在病床旁打地铺,一住就是7天。他用行动告诉我们,要把病人放在第一位,这是很要紧的,一旦遇到重症病人,那时候的我们守在医院几天几夜不回家也是常事,现在条件好了有专门的心脏重症监护室(CCU)及专业的医生负责术后管理,整体上轻松了很多,不用像原来隔三差五要住在医院里了。”王珏回忆道。
2012年,王珏从中国实力最强的心血管疾病诊治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以下简称阜外医院)毕业,导师是业界泰斗、中国工程院胡盛寿院士,可谓是不折不扣的“师出名门”。在导师那里,王珏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好医生,不仅要注重手术术式的持续优化,挑战高难度手术,还要聚焦科研进展,关注临床应用,这样才能为患者提供最好的医疗服务。
左二为胡盛寿院士
2014年,王珏顺利完成了第一例主动脉夹层手术。当天,正巧他值班,急诊送来了一位60多岁的主动脉夹层患者。当时患者面色发绀,近乎休克。由于情况紧急,在请示科主任后,依靠平时手术技术的扎实掌握,他第一次作为主刀,经过近9个小时,顺利完成手术,这次手术也成为王珏从医生涯的一个新起点。“关键时刻,还得靠平时知识的储备。” 王珏说,这个大手术之所以能顺利开展,得益于他的一个“小习惯”。每次遇到复杂手术或者新手术时,他都会将照片和文字详细地记录下来,详细到病人的情况、手术方式、手术体会、关键步骤、术后可能会遇到的问题等等。“还是要多琢磨,认真揣摩每台手术的细节,归纳总结每个病例的经验。”
王珏手机中的手术“秘籍”
在不断学习和钻研手术的过程中,他也进行着手术术式的改良优化,致力于心脏外科的微创治疗,力求患者创伤小、恢复快。在北京求学期间,他系统地学习了介入相关知识,获得国家心血管病介入资质,可以完成各类“介入+手术”的杂交手术。回温以后,他在本地率先开展了胸腔镜下微创心脏手术及介入下心脏外科微创手术。2015年,完成浙南第一例主动脉瘤杂交手术;2018年,独立完成温州市第一例TAVR手术(介入下主动脉瓣膜置换术),使我院成为省内开展最早的几家单位之一;2019年,开展浙江省首例心脏“二尖瓣瓣中瓣”植入术。现今已完成二十多例TAVR手术,无一例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或者死亡。完成胸腔镜心脏手术一百多例,手术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低于1%。并于2020年获得中国青年医师微创瓣膜手术大赛三等奖,位列全国第5名。
此外,王珏还是我院ECMO团队核心成员,曾与麻醉科吴辉、姜晓芬、李丽伶等合作,在我院率先开展ECMO植入抢救危重患者,并多次携带ECMO到外地参与抢救。
在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期间,他所在的ECMO团队经过10天的艰苦奋战, 实现了浙江省第二例应用ECMO技术抢救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的成功撤机,而当时全国成功撤机的危重症患者不到十例。
提起我院心脏外科今天的发展成绩,王珏满怀感恩之情。他说,心脏外科的成长凝聚了我院几代人的心血,也离不开国内外心脏外科领域大咖们的呵护。
据介绍,我院心脏外科的医疗业务始于上世纪70年代,当时的当家人李日千教授医术精湛。上世纪90年代中期,温州地区心脏大血管外科基础非常薄弱。为求突破,1996年,具有超前意识的孙成超远赴北京进修学习,为心脏外科发展奠定基石。自1997年起,胡盛寿院士带领团队以先进技术和理念对我院心脏外科进行长期规范化系统培训,并以心脏外科手术为切入点,整体带动了麻醉、体外循环、监护等相关学科的发展,有力促进了心脏外科学科建设的发展和整体水平的提高。2010年,国际著名心脏外科专家叶箭教授加盟,定期来院指导我院医师开展国际领先的高精尖技术,带来国际最新的诊疗理念。在他的指导下,我院开展了一系列心脏高精尖手术,心脏瓣膜手术水平得到快速提升。
参加中国心脏病大会(CHC)与胡盛寿院士(右二)、叶箭教授(左二)合影留念
此外,安贞医院大血管外科主任朱俊明教授为大血管手术奠定基石并不断指导发展,上海中山医院心脏外科主任王春生教授为微创胸腔镜手术指引方向,阜外医院党委书记郑哲、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院长张浩等我院院友,在指导我院心脏外科疑难病救治方面,从不吝传授经验技巧。而孙成超,更是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起,就带领团队自主开展各类高难度心脏外科手术,多次填补温州地区心脏外科领域的空 白,达到省内领先水平。“孙主任是用他的人格魅力带领我们发展,我们科室很多好的传承都始于孙主任。”王珏说,在孙成超的带领下,心脏外科时至今日还保持着“上班前先到心脏重症监护室(CCU)查看患者情况,每天早上7时到医院、一天2次查房”的工作传统。“即使凌晨刚下手术,一早也要继续查房,用孙主任的话来说,就算爬着也要去看一眼病人 。”
2017年,王珏从孙成超手里接过了科室发展的接力棒,成为科室主持工作的副主任。在他的带领下,这支以年轻人为主的心脏外科团队朝气蓬勃、干劲十足,他们瞄准疑难危重救治,不断创新技术,耕耘不辍。2021年,科室DRG三四级手术占比95.99%,均居全院首位;收治疑难危重病(RW≥2)占比69.26%,居全院第二位。其中,王珏本人完成手术303台次,四级手术占比高达92.7%。
谈及今后的打算,王珏说,“科室发展是一场接力跑,孙主任当年的目标,是带领团队从起初的每年不到50台的心脏手术发展到每年500台!这个目标,我们经过了数年不懈的努力,终于在2018年实现了。我们还要一棒接着一棒跑下去,努力跑出‘年均开展心脏大手术1000台’的成绩,因为这也意味着,我们温州绝大多数心脏病患者将留在本地治疗。”朝着这个目标奋进,王珏及其团队正奔走在医术精进的道路上。他本人多次赴北上广各大医院进修学习,利用一切机会向专家讨教与同行交流,同时团队里的每一个人,包括科室成员、麻醉医师、体外循环师等也经常外出学习,借鉴经验取长补短。
奋斗者介绍
来源:宣传处 文字:王坚连 摄影:周烨、潘力等 图片制作:曾成豪、王坚连 编辑:王坚连 审核:章虹霞、黄丽颖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