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内卷?CTLA-4会是PD-(L)1的救赎吗?-黑色素瘤篇
2022年ACCR年会如约而至,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癌症研究会议之一,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高质量理论研究成果和临床进展。在黑色素瘤治疗领域,PD-(L)1+CTLA-4的组合疗法今后面临的又将是怎样的治疗格局,是该“各自安好”?还是携手打破PD-(L)1的内卷格局?
CTLA-4
靶点介绍
作为世界上第一种获批上市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伊匹木单抗(YERVOYR, Y药)上市初期,尽管在治疗恶性皮肤黑色素瘤方面,具有突出疗效,能够明显延长患者的生存期(1年生存率:46% vs 25%;2年生存率:24% vs 14%),但同时极容易过度激活免疫系统,超70%的患者会出现腹泻等副作用,更有甚者还因免疫系统过度激活而死亡。
CTLA-4抑制剂头上首款免疫疗法的光环愈发暗淡,时间流逝,帕博利珠单抗(Keytruda,K药)和纳武利尤单抗(Opdivo,O药)先后获得亮眼临床数据,PD-1抑制剂的“后来者居上”导致大量药企搁置了对CTLA-4抑制剂的研发。
CTLA-4抑制剂作用机制的主流观点
目前,究竟CTLA-4抑制剂的作用机制是免疫检查点阻断,还是调节性T细胞(Treg)的清除,亦或是胞外端抑制作用的解除,仍存在诸多的争议。作用位点的模糊不清使得业界对于Y药产生极高副作用概率的原由也暂时不得而知。
而对于药企而言,究竟CTLA-4抑制剂是做成靶点阻断为主的类型,还是做成Fc段介导的具备强ADCC效应的类型,依然是一个艰难的选择。
CTLA-4 x PD-(L)1
无论是促进更多的可以抗癌的免疫细胞,到达肿瘤周围并进入肿瘤内部;亦或是,清除掉肿瘤周围起到反作用的、不仅不能抗癌还促进癌症生长的免疫抑制性细胞(例如Treg细胞),即使机制目前十分模糊,并不影响临床上抗CTLA-4药物对于唤起免疫反应,治疗肿瘤发生中的正面效果。总体而言,目前对于CTLA-4抑制剂的核心作用定位就是“政委”,动员更多的初始T细胞加入效应细胞这一抗癌大军中。
黑色素瘤
黑色素瘤(Melonoma)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皮肤癌,发病人数每年以3%-5%的增速增长,成为全球增速最快的恶性肿瘤。相比于其它类型肿瘤,我国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病率较低,但每年新发恶性黑色素瘤病人仍达8000-10000例,中国黑色素瘤患者的BRAF突变率为20%~25%。
黑色素瘤治疗格局
病理分期:早期黑色素瘤
黑色素瘤属于皮肤科的疑难重症,系统治疗方案较为复杂,临床上一经确诊,癌症初期的首选治疗方案是通过手术切除,彻底清除瘤体组织。
但是,对于绝大多数患者,单纯的手术治疗是远远不够的,术后还应该继续结合其他的系统性辅助治疗,对已经转移到全身其他部位的肿瘤细胞进行抑制。
系统辅助药物治疗(无驱动基因突变)
*深蓝色背景=真实世界医疗实践
RFS=无复发生存(Recurrence-free survival);DMFS=无远处转移生存(Distant metastasis-free survival);OS=总生存期(OS)
病理分期:晚期黑色素瘤
对于晚期黑色素瘤患者,也要优先通过手术,尝试减轻瘤负荷。
2022AACR会议 临床前研究
重要内科治疗药物(无驱动基因突变)
*深蓝色背景=真实世界医疗实践 灰色背景=2022 AACR内容 无背景色=潜在竞品
高剂量干扰素α-2b
目前,全球有超20种抗CTLA-4单抗在临床开发中,国内药企中,信达生物拔得头筹;此外,康方生物等众多药企布局双靶点产品,国内PD-1/PD-L1+CTLA-4双抗赛道也逐步形成。
作为最早获得“单免(PD-1抑制剂)”和“双免”数据的适应症领域,入局的企业反倒不多,国内目前进展最快的是信达生物,已经进入III期临床阶段,被业界称为“最有希望的第二名候补”的曲美木单抗未在这项适应症上过多布局。
纵观全球CTLA-4抑制剂市场,创新是发展的主旋律。尽管基于技术上的差异性,目前CTLA-4抑制剂已经形成多个分支方向(目前走在前列的BMS选择应用全新的Fc修饰来增强ADCC功能)。但是无论如何,安全性这个问题是避无可避的壁垒,毕竟在皮肤黑色瘤领域,LAG很有可能会“后来者居上”!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