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抗疫+医疗”两手抓!五官科医院医疗救治不断线

2022-04-24 20:13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

隔离病毒不隔离爱。

五官我守护  世界你感受

自3月28日上海分批实施核酸筛查以来,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始终坚持一手抓抗疫,一手保医疗。有病人,接!红码者,救!在上海这场奥密克戎疫情阻击战中,我院医疗不断线,救治不停歇,五官科人始终坚守在医疗工作第一线,为患者的五官健康保驾护航。

筑牢“安全区”:

院感、门办全力保障医疗安全

我院门急诊全力满足疫情防控期间患者眼、耳鼻喉专科医疗需求,畅通24小时急诊绿色通道,筑牢眼、耳鼻喉门急诊高效“安全区”。医院根据国家及上海市疫情防控要求,不断更新入院要求及流程,通过多种方式便捷患者就医。

在此期间,我院门急诊接诊患者5000余人次,互联网医院接诊患者超过18000人次,互联网复诊占总门诊量的78.3%,最高单日互联网复诊占比达90%。最大程度地满足了患者求医问药的需求。

对于核酸检测异常的患者,医院将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引导至我院应急缓冲区,所有医护人员按院感要求做好个人防护,根据患者病情提供专科性的医疗服务。相关临床科室配合门办、院感、后勤等部门及时做好诊区、诊室环境的消杀,院感、门办全力为专科治疗的连续性提供高效保障。

随着防疫政策的动态变化,前来就诊的患者逐渐增多。4月19日下午,有两位非预约患者来院求诊。经过流调发现,他们都没有48小时内的核酸检测阴性报告,不满足入院门诊的条件。经过流调工作人员的耐心解释和安抚,他们表示愿意按照规定进行抗原测试和核酸采样,抗原结果显示阴性后方进入医院看诊。患者完成看诊后满意而归。

然而,当晚核酸检测报告显示这两人核酸结果异常!一接到通知,门办、院感迅速行动,第一时间联系信息中心、保卫部结合监控和信息流,分析患者的行动轨迹信息,紧急联系后勤及常备的消杀组成员,对涉及环境进行采样、消杀,同时通知临床科室和护士长进行人员协调、科室调配、诊区调整.....又是一个不眠之夜。

万幸,接诊的医务人员严格按照院感要求做好了个人防护,未造成严重后果。在此温馨提醒各位非急诊患者,第一要先进行门诊预约;第二携带好48小时内的核酸检测阴性报告,准备好当天的个人行程码、健康码,自测体温并正确填写流调信息等,这样既能保障自己的就诊安全,也保障他人,更是为了共同保障医院安全的就诊环境。

与时间赛跑:

不惧“红码”挽救视力

4月18日凌晨3点,一名68岁的老年患者因剧烈眼痛经“120”送达我院。急诊流调时发现该患者为红码且其自述核酸结果异常。经初步预检,怀疑是眼科典型急诊:右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大发作期。这一急症不仅会引起患者难以忍受的疼痛,更会导致患者的视神经及视力产生不可修复的损伤。患者的救治迫在眉睫!

眼科医师卢阳第一时间联系总值班紧急开设绿色通道进行诊治。经检查,患者除右眼角膜雾状水肿外,确存在浅前房、眼压升高等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证据,急需降眼压治疗。为了迅速缓解患者痛苦,减少眼压升高造成的持续性眼部损伤,卢阳医生果断为患者进行前房穿刺放液治疗。虽然“大白着装”和闭角型患者狭窄的眼部结构,大大增加了治疗操作的难度,但卢医生沉稳操作,最终顺利完成治疗。穿刺后患者疼痛感迅速得到缓解,眼压触诊恢复正常。

为了避免眼压再次升高引起患者疼痛反复,卢阳医生为患者开具了足量的抗青光眼滴眼液,以助患者维持后续治疗。待患者完成转运,安顿妥当后,我院医生(电话)随访患者及家属,得知患者目前眼部疼痛症状持续缓解,视力也得到了一定恢复。

特殊时期,青光眼患者的诊疗也在继续。青光眼专家余晓波医生自本周以来已接诊治疗3例眼压超50的重症青光眼患者,7例眼压超过40的青光眼患者。为了严格遵守防疫要求,每一次手术的周转准备都要比平时更加耗费时间。为了不耽误患者治疗,余医生有时坚持手术到凌晨一两点。手术第二天又要保障手术患者和随访患者的复诊需求,这样“无缝对接”的工作状态已是常态。

不畏艰、难、险:

联台手术并肩战“疫”

在严格落实相关防疫政策的同时,鼻科组在王德辉副院长、余洪猛副院长和李厚勇主任的带领下,科学合理地安排鼻科组医生对院内外等待手术的鼻腔鼻窦恶性肿瘤患者及时开展治疗和抢救工作。

在医护、麻醉、术后监护等相关科室和同仁的配合下,在余洪猛副院长的带领下,四病房鼻科组于4月12日、13日分别开展了“内镜下经口鼻咽部扩大切除+颈内动脉切除+颏下瓣修复+气管切开术”和“内镜下经鼻联合上颌窦前壁入路上颌骨部分切除+颞下窝肿瘤切除术”这两台内镜颅底手术。

4月12日的鼻咽癌手术因需颏下瓣修复重建,鼻科组提前联系了头颈外科学组的张明主任医师。四病区鼻科组所有的住院医生因居住地封控无法到院参与手术,为了保障手术的顺利开展并且加强围手术期的管理,刘全副主任医师与医务部沟通,提前联系鼻科3位访问学者担任手术助手,做好充分准备。为了克服访问学者来院交通不便的问题,刘琢扶主治医师主动“请缨”,于手术当天开车接他们来院参加手术。

在麻醉科、护理部等的密切配合下,4月12日上午10点手术顺利开始。余洪猛副院长、刘全副主任医师、刘琢扶主治医师和3位访问学者蒋晓文、李静、李帅协作完成了“内镜下经口鼻咽部扩大切除+颈内动脉切除术”;张明主任医师和曹鹏宇副主任医师完成了带蒂颏下瓣的制备,并采用颏下瓣对鼻咽部、颅底术腔进行了修复。

最终,这台历时7个小时的手术在大家密切配合下顺利完成!

黄金“60分钟”:

全科协力“光明通道”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重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硅油注入术后继发高眼压……疫情期间,如何安排限期手术患者成为玻璃体视网膜学组医生们急需解决的问题。面临人员严重不足等困难,玻璃体视网膜学组与门急诊办公室、辅助检查室、手术室、麻醉科等多个部门协同合作,1小时内落实全部流程,开始对接患者,落实手术,迅速打通了限期手术患者的“光明通道”!

在对接患者的过程中,两位住院总宗媛、高凤娟意识到,患者是无法通过一次电话沟通记住现阶段复杂的手术流程的。对此,她们立马改变方式,按手术日期建立患者微信群,用文字信息的发送确保患者知晓每一条通知,并且反复提醒患者配合须知,引导患者在微信群内交流互助。

在多方协调努力下,第一个完成手术的患者在群里表示了感谢:“手术顺利完成,谢谢各位医生辛苦帮忙。”——这是一名在防疫过程中眼睛受伤的志愿者。

据不完全统计,自3月28日上海分批实施核酸筛查以来,我院玻璃体视网膜学组共完成手术60余例,其中仅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便救治了30余例。

放疗不断线:

放疗超负荷全线保障

肿瘤放疗患者需要遵循放疗计划“不断线”治疗。为了确保正在接受放疗的185位患者治疗不受影响,确保治疗的连续性和疗效,放疗科王孝深主任迅速成立放疗科疫情应急工作组,与医务部、护理部、门急诊办公室等部门协调联系,落实各项疫情期间防疫及治疗工作的具体措施。

在有限的人力下,放疗科实行了医师组、物理组、技术组、护理组各组人员分批驻院留守制度、轮流上岗制度、互联网医院云端诊疗制度。临床医师无论在岗还是居家隔离,均落实与患者或者家属的“一对一”电话沟通,根据患者所在小区防疫工作情况确定患者的治疗时间。

物理组后台保障治疗网络顺畅,技术组按要求帮助患者进行精准预约,安排患者分时段有序来院放疗并二次查看患者及家属的健康码和24小时核酸报告,确保防疫安全。随着疫情防控要求的调整,放疗科同时更新了更为精细的管理制度,针对住院患者、门诊患者及“120”转运患者制定不同方案。

隔离病毒不隔离爱,放疗科全体医生在互联网医院开通免费在线咨询,开展线上专病肿瘤科普及公益咨询,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

“on call”24小时:

“大白背后的大白”迎难而上

他们是一群默默无闻的实验室“白衣战士”,是我们熟悉的采样“大白”背后的“大白”——新冠病毒核酸检验师。每一次核酸样本的检测都需要经历试剂准备、样本提取、核酸扩增三个环节,必须在三个独立的实验室区域进行,每更换一个区域都要执行严格的防护、消杀流程,一套完整的检测流程需耗费整整3个小时。

自3月10日以来,我院检验人员数量因小区封控等情况不断减少,给本就激增的工作量带来了巨大压力!全体在岗的检验人员主动加班加点。为了便于工作,有的同事已经一个多月都驻守在医院附近的酒店。

为了保证检测效率,检验科曹文俊主任率领科室提前开展压力测试,压力测试顺利完成,检测能力得到快速提升。在开始检测前,曹主任带领核酸队员们反复推敲检测流程和组队方案,以求达到最高的效率。

在本次疫情中,检验科在保证全天候检验工作的同时,不仅需要承担全院核酸的实验室检测任务,还同时承担了部分社区筛查和重点保障等核酸检测工作。3月16日,检验科接到援助外院的核酸标本任务。尽管非常疲惫,但队员们依旧坚持连续两轮上阵,完成了1000管次的检测。检测时间持续到凌晨,好几名队员24小时连续在岗。

为了保质保量完成任务,检验科两院区联动,全科人员24小时“on call”应急待命! 

花开“疫”散终有时

期待漫步江畔

闻莺赏花

共同迎接曙光

胜利必将属于我们

上海的春天终将美丽如常!

88501650498554284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患者,治疗,核酸,手术,检测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相关推荐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