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胆囊都切了,做完B超报胆囊结石!外科医生:要切胆囊!家属气炸全投诉

2022-04-25 13:59

事后为了息事宁人,避免陷入舆论,医院也做了赔偿,科室也被扣罚钱了。

分享一个临床遇到的真实案列,也许在我们身边也有发生类似情况,正是一次次惨痛教训告诉我们,临床工作不易。一个人可以走的很高,但一群人可以走的更远,医院也是一样,科室之间共同努力提升业务能力,一个医生或者一个科室被投诉都对医院是一次口碑的打击!因此,每一次教训都值得我们学习并改进。

案列

70多岁的阿婆,有糖尿病,这天因为血糖高、乏力,下午在医院内分泌门诊就诊后,医生建议住院调下血糖、进一步检查乏力原因,病人和家属也同意了,于是办理了入住内分泌科的住院手续。

因为病区的防疫要求,一个病人只能有一个家属陪护,且陪护家属需持有7天内的核酸阴性报告才可以办理陪客证。阿婆的快速核酸检测结果出来了,家属的普通核酸报告要晚上才能出,想想老太婆自理能力尚可,且就是住院调整血糖,也无关紧要,就让老太婆先住院,家属也就打算第二天一早办理陪客证。

70岁的年纪,看人怎么保养,临床上我们经常会碰到,60-70岁的人看起来像80多岁的人,白头发、皮肤褶皱明显,还搞不灵清;有的80多岁的阿公阿婆就像50-60岁的人,思路清晰,谈吐优雅。

这个70多岁的阿婆就是前者,交流也费力,主管医生花了近1个小时询问了病史和查体,询问手术史时,阿婆也肯定的说没有做过手术。由于阿婆说老是有右上腹隐痛,但不是很剧烈,但是在吃饱或者油腻的食物后症状会明显,主管医师也就例行开具常规的肝胆脾胰B超、腹部CT等检查。

第二天B超做回来了,因为纸质报告要下午同一后勤部门送,电脑病历系统上主管医生先看到了B超报了胆囊多发结石,最大的有3cm。那常规医生我们想想反复右上腹痛+饱食油腻事物易诱发+胆囊结石+糖尿病,上了年纪后胆源性疾病发生风险极大,就发了外科会诊需不需要进一步手术治疗;同时等腹部CT进一步检查。

结果腹部CT也报了胆囊结石,然后外科医生来会诊,结合患者病史,有糖尿病,但目前心肺功能正常,没有基础疾病,外科医生跟阿婆说最好要做胆囊切除手术。因为家属外出打饭,并不在身边,等阿婆家属回病房后,阿婆跟家属说了有医生说要做胆囊切除手术,家属心想自己老妈前几年做过手术的,而且就是胆囊结石手术,难道又复发了?

于是跑去跟主管医生询问,医生也很正经的把B超、CT单子结果给家属看,也把外科会诊建议跟家属说明,看到白纸黑字写着胆囊增大,多发结石,最大3cm等字眼时,瞬间气炸,直接质问主管医生,老太婆几年前已经做了胆囊切除,怎么现在还有胆囊?是不是搞错了啊,怎么还会有胆囊!你们不误人子弟吗!

主管医生意识到自己难以收场,跟外科医生反应了情况,外科医生打开CT片子看,冒冷汗了,确实没有看到胆结石和胆囊。

这下尴尬到了极点,雪崩前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整件事你说是谁的责任?好像又不是谁主责,但是医生无责又说不过去。

结果可想而知,家属一气之下投诉了内分泌科、B超室、放射科、外科四个科室,事后经过调查,门诊医生问到了胆囊切除手术的情况,但是没有在门诊病历上写明;住院B超的申请单上手术史填了无,不过主管医生确实没有问出来;B超的医生误导入模板,未及时发现更改;CT的报告医生想想B超的前辈不会错的,审核医师工作量大,想想这么简单的报告医生下面的医生不会打错的,就签发了;外科医生没有看片也没仔细查体问病史,想想B超和CT都报了,诊断结石这种初级报告没有问题,就只是针对胆囊结石给了诊治意见。大意了!

环环相扣也暴露了医疗的现状,缺少足够的耐心跟患者沟通,过度的依赖检查,可是临床工作量大啊,很难有耐心,对搞不清楚的,只能靠检查,因为检查不会骗人。哪只这次栽了跟头!

事后为了息事宁人,避免陷入舆论,医院也做了赔偿,科室也被扣罚钱了。

回想事件本身,到底是谁的错?我们又有怎样的教训。

1.如果没有做核酸要求,家属可以一同陪进去,那医生询问病史时,也可以问到手术的情况。

2.如果老太婆自己搞得清楚,知道自己做了胆囊手术,那医生申请单也可能会写胆囊切除病史,就算B超报了胆囊结石,也可以当场跟B超医生沟通更改。

3.B超室医生,是导入模板时未及时删除,那CT医生总该看得出来啊!为什么没有好好看。

4.CT医生也不知道,有没有好好看片子,认为B超看到了结石,那就也跟着打,应该是不会错的。

5.那外科医生来会诊的时候,如果阅片了,发现没有胆囊及结石,或者查体看到刀疤,也许还有最后一次补台的机会,也不至于难收场。

6.但是作为主管医生,在交流费力的情况下,是不是也应该再次跟家属确认下既往史。或者查阅下门诊病史。

7.作为内分泌门诊首诊医生,病历书写为什么没有记录上去,都是常规化填写,医院病历书写有规范的啊!事后医生说当时问过的,只是没写上去。如果写在门诊电子病历上,那住院部的首诊医生查阅时也可能会发现问题。

幸好没出人命,罚钱也认了,就当买个教训,四个科室也没话说,每个环节都有各自的责任。

那我们医生又有怎样的教训?

1.遇到搞不零清的病人,最好再次和家属确认!有时候会遇到隐瞒病史的人,也是同样要跟家属确认。不要绝对相信患者本人的话,保持一定的警惕还是有必要的。

2.病历书写要规范,有什么症状或者手术、既往史,把知道的信息都要写上一笔,简单点没关系,一定要写!

3.不要绝对依赖检查报告,尤其是CT这样的检查,最好要有自己阅片的习惯。

4.询问病史的医生,包括会诊医生,除了文书的客观信息,还是保有怀疑的态度,就算医生说我问过了,我查体查过了,你也要再问一遍再查一遍。

5.查体一定要仔细,且不要局限在专科上。就像有个胸痛的患者入住心血管内科,医生就对心脏进行查体,哪知道第二天阑尾炎穿孔了。

6.作为B超和CT,CT除了书写医生还会有审核医生,确实不应该,有时候确实难以确定胆囊有没有切,可以和临床医生沟通么,医生也会有错,眼见为实,要有敢于质疑的精神。

最后也提醒我们的一些医生同志,多想想临床这些的前车之鉴,类似的错误太多了,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避免惹祸上身。

附上医学大家张孝骞的名言,共勉之。

44701650498025119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规培医生」所有。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医生,家属,胆囊,CT,手术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