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援沪方舱医院,医、患党员成为一面面旗帜
在上海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方舱医院9号楼(4层),河南省人民医院援沪医疗队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旗在方舱医院高高飘扬!
01、让党旗在一线飘扬
抵沪后,河南省人民医院援沪医疗队第一时间成立河南援沪医疗队第二党总支,同时将医疗、院感、消杀人员组成医疗综合党支部,护理人员组成护理党支部。清晰明了的组织关系,高度统一的思想认识,坚定不移的战疫信心,确保了各项防控指挥命令的精准落实。
按照河南省人民医院党委、河南省援沪医疗队的要求,医疗队要求全体党员“亮身份、见行动、树榜样、勇担责”。为防止队员思想上有懈怠,医疗队领队、华中阜外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副院长高传玉带头参加防护服穿脱培训,要求工作人员一视同仁,每一位队员都要熟练掌握,必须通过最严格的考核,确保医护人员零感染。
救死扶伤是医护人员的天职,而医疗队中的党员更应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工作中以精湛的技术挽救生命、以优质的服务树立形象、以严格的管理保障安全、以严明的纪律锻造队伍,高质量完成防控救治任务。
方舱建设之初,从硬件设施到人员配备都需要充分的准备。高传玉作为领队,与各小组负责人一同到现场进行实地调研,从患者和工作人员等多个角度出发,对方舱医院中的水电布置、生活保障、防护措施、转运流程等方方面面进行了深入讨论,遇到问题现场解决,快速高效地完成各项规划。
随后,在临时党总支指导下,8个工作组详细制定了管理制度、注意事项、监测制度等,科学管理人员信息、物资储备,做到心中有数、责任明确。
02、党员先行让方舱成为安心的港湾
方舱内,白色和红色成为主色调。白色,是医生护士们忙碌的身影。红色,是党员先锋队身先士卒的动作。
第一天进舱,上海适逢高温天气,防护服刚穿上就令人汗流浃背,汗水蛰得眼睛生疼。第一批患者,不仅数量要多,而且各项流程、工作尚需磨合。
第一次进舱,参加过武汉抗疫和港区转运的医护人员率先站了出来。“我们有经验,我们先上!”而这一个承诺,就是整整8个小时,加上穿脱防护服和来回交通,他们整整12个小时不能吃喝,不能上厕所。第一天结束,他们依旧乐观:“我们多积累一些经验,优化各项流程,后来的同志就能多轻松一些。”
方舱之中,红色的“党员先锋队”在白衣的衬托下格外醒目。从分诊患者、登记信息到为患者送餐、为患者检验治疗,他们从未畏惧。隔离服隔开了病毒,但隔不断医护人员救死扶伤的爱心。
患者情况复杂,从不满1岁的婴儿,到90岁高龄的老人。医生们统一了身份,不分专业,全部化身全科急诊医生,第一时间为患者解除病痛,不论是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治疗,还是急腹症、呼吸困难等危急情况的救治,他们都全力以赴,确保每一位患者的健康。护士们身份多样,他们时而是照顾孩子的“父母”,时而是孤独老人身边无微不至的“儿女”,他们是医生与患者之间沟通的桥梁,也是广大患者的贴心朋友。
党员们的行动,成为一面面旗帜,带动着周围每一个人。患者们都说,“有党员在,我们就格外安心。”
03、戴上红袖章医患互助同战疫
尽管医疗队有300余人,但由于管辖范围大,患者数量多,每层的医护人员通常只有7人,而患者却有200余人,且存在人员流动大、语言不通畅、组织活动不易等特点。
为了更好地开展救治工作,医疗队决定成立方舱志愿者临时党总支,下设4个党支部,民主选举、结合自我推荐选出支部书记、副书记和生活委员,制定职责,为其佩戴红袖章,为协助方舱内的管理和维持良好秩序发挥了很大作用。同时,让患者中轻症及无症状的党员担任志愿者,协助医护人员开展救治工作。
志愿者戴上红袖章,在方舱中来回奔走,不仅能够及时安抚其他患者的情绪,讲解方舱救治流程,也能够协助医护人员发放一日三餐,照顾年幼的孩子,帮助高龄的老人,打通方言的屏障。在他们的影响下,许多患者即使不是党员,也纷纷加入到志愿者行列,共同抗击疫情。
红色的袖章,是一份责任,也是一份荣誉,在医患的共同努力下,方舱运行平稳,每天都有300人左右告别方舱。
高传玉介绍,河南省人民医院援沪医疗队中,党员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忙碌着,坚守着,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尤其是参加过武汉抗疫和港区转运的队员更是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为新队员提供了宝贵的战疫经验。此次战疫,党员、志愿者、医务工作者一起,筑起了守护健康的长城。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