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0万盲人,“看”到希望!发病率高达13%的这一眼病人群,也将受益

2022
04/23

+
分享
评论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A-
A+

使用新型光敏蛋白,可以将盲小鼠的视力,提高到相当于人类视力的0.3左右。

北京时间4月18日,《自然》杂志子刊《信号转导与靶向治疗》(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IF=18.187)在线发表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眼科中心沈吟教授为通讯作者的研究成果《高灵敏度和快动力学的光敏感通道蛋白恢复盲小鼠的视觉功能》(“Visual function restoration with a highly sensitive and fast Channelrhodopsin in blind mice”)。

该项研究进行的动物实验证明,使用新型光敏蛋白,可以将盲小鼠的视力,提高到相当于人类视力的0.3左右。这也意味着,过去被认为患有不治之症的致盲性视网膜眼病患者,有望重见光明。5151650496257345

论文截图

课题组负责人沈吟介绍,视网膜色素变性是一类慢性致盲性疾病,临床发病率为1/4000,治疗的效果和预后都很差,最终可导致患者失明,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在沈吟的指导下,课题组成员武汉大学第一临床学院博士生陈飞和于垚在德国合作者的帮助下,筛选得到具有高灵敏度和快动力学特性的改良版的微生物光敏蛋白,并利用光遗传学技术,恢复了盲小鼠的视觉功能。

27141650496257436

导入光敏蛋白后的盲鼠具有视觉功能

这篇最新发表的论文首次揭示:在安全的光强阈值下,使用新型光敏蛋白可将盲小鼠视力提高到相当于人类视力的0.3左右,同时对光反应速度也很快,时间分辨率至少可达到32 Hz。

这一研究成果为临床利用光遗传学治疗视网膜退行性疾病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光遗传学结合其他技术手段治疗视网膜退行性疾病提供了可能。

25671650496257531

沈吟教授

沈吟介绍,全世界有2000万盲人,视网膜色素变性等视网膜遗传病在临床上尚无有效治疗方法,病情发展将最终导致患者失明,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若将这种光敏蛋白运用到临床,可以治疗各种光感受器凋亡的遗传性视网膜病或视网膜退行性病变。而且发病率为13%的老年黄斑变性患者,在视网膜晚期完全萎缩之前,也可受益于该治疗。

科技创新

造福患者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视网膜,眼病,视力,治疗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第九季擂台赛官方群 加入
  • 手术室精益管理联盟 加入
  • 健康界VIP专属优惠 加入
  • 健康界药学专业社群 加入
  • 医健企业伴飞计划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5秒后自动关闭

您已认证成功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忽略 去看看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