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不能及者,宜以心治心
在肝胆外科的这五个月里,我接触了非常多的病人,见识了各种疾病,有时会为病人的痊愈出院感到高兴,然而又时常感受到现代医疗技术的无奈。
这五个月的经历让我时常想起这么一句话“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他是一个46岁的中年男人,是一个胰腺癌术后4月就发现全身多处转移的病人,更是一个女儿刚上大学的父亲。 我入科之前他就已经住在医院了。 那时他身上有两根PTCD管,一根胃肠减压管,还有一根空肠营养管,PTCD管每日引流液浑浊,有着很多絮状物,常常导致PTCD管堵塞, 就常需要我们手工冲洗引流管,刚开始是隔天1次,再后来1天1次,最后到了1天2次。 因为他PTCD管胆汁外渗明显,外面套着造口袋,所以冲洗就显得格外麻烦,起初我内心还不耐烦,觉得如此频繁冲洗完全没必要,认为反正已经全身扩散了,只要不发热,不完全堵塞就好了。
造口袋拿掉后,渗液还是很明显,厚厚的纱布只过2小时便被溢出的胆汁给湿透了,而他每日又忍受着胆汁腐蚀皮肤所造成的刺激感,皮肤已经红肿,可明显地看到被引流管固定线切割的皮肤。
起初组内的上级医师也觉得即使给他重新加固几针也无济于事,没过几天就又会胆汁渗漏。 无奈每日频繁换药,我们作出给他引流管口缝线加固这个决定,而这个任务就交到我这个临床小白身上来。 刚开始我也不自信,一是我临床缝合上手不多,二是上级医师也认为缝线加固效果不佳,于是正式操作前我不断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效果不明显的可能性很大,好为我自身技能不成熟找好借口。
出奇的是,效果显著,渗液明显减少,纱布由每天2-3次一下子减少到了2-3天1次,再到后来的1周1次,而且原本被胆汁腐蚀的红肿皮肤也变得正常起来。 操作很小,但是我内心涌现出巨大的成就感。
住院1月左右,他开始陆陆续续出现各种症状:全腹剧烈持续性绞痛,每天6-7次的腹泻。 我们不知叫了多少次营养科及疼痛科的会诊。营养液不断换,换了至少5-6次,止痛药更是由原先凯纷,地佐辛,又变成芬太尼,吗啡。 4.8mg,8.4mg,16.8mg,21.6mg,这一串数字是他芬太尼短短1月用量变化的速度,还要联合每日三次的凯纷,爆发痛时还要用到吗啡。
他每日忍受着癌痛的剧烈痛苦,每日睡了2-3小时就要被痛醒。可他的心态还是依旧那样,没什么改变,还是那么平淡。
我每日对他进行着重复的操作,而他的那句“谢谢”总是脱口而出。 后来,他的胃管开始引流出乳白色营养液以及新鲜血液,隐血试验一做就是4+,很显然,他已经开始出现消化道出血的症状了。
无奈只能给他停掉营养液,再用上止血护胃的药,好在没过多久,消化道出血的症状算是消失了。 而这也只是暂时,后来还是可见胃管引流出血液。为此组里医生作出判断,随时可能出现各种难以挽回的局面。 于是就让我去跟家属告病危通知书。
我清晰地记得那个傍晚。通过那晚的谈话,他的妻子让我佩服更是让我尊敬。 女儿刚上大学,家里房子刚刚翻新,丈夫手术看似很顺利,生活刚刚有了起色,她向我哭诉种种,见丈夫拄着输液车缓缓走出病房,立马擦干眼泪,挽着丈夫的手继续着只属于他俩的散步。
那晚她向我说了很多,原本一个看似外强中干的女人向我展现出了脆弱的一面。 她向我表示了感谢,感谢我的倾听,感谢我每日的耐心冲洗,感谢我对她丈夫的关照。 那一刻,真真切切地触动了我,我清晰记得那时咽喉的酸涩感。 这让我意识到虽然有时候简单的操作对疾病进展无关痛痒,但是这些动作都是被患者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的,是给他们最好的安慰剂。
出科之前,他原先的手术切口开始鼓起来,有随时破裂开来的迹象。 虽然知道他的病痛已无挽救的余地,但还是打心底祝愿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能够舒舒服服地睡上一整晚,能够每日喝上那甜美的果汁……
最后,我还是要送给我自己以及同行那句话: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