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先锋】 情暖“疫”线,记住每个拼搏的她!
奋战在前线的“大白”们
从赶赴上海那一刻开始
时刻有人牵挂着你们
在那边的“战场”上
每个无畏逆行的你
每个全力拼搏的时刻
都应该被铭记
今天我们一起了解
我院首批援沪医疗队员的
那些动人瞬间
01
梁静茹
瞒着妈妈去抗疫
“妈妈,对不起,疫情一结束我就回去!”
“回来看我揍不揍你!注意安全!”
2月23日,接到家里电话时,梁静茹已经在外市支援了6天。接到支援任务时,为了不让父母担心,她故意隐瞒了这件事。可是那么多天不见人影,妈妈怎么会不起疑心?在与家人联系时,梁静茹实在瞒不下去,只能说出实情。
原本想支援结束后回家向妈妈“负荆请罪”,可她又相继接到去其他城市的支援任务,直到这次支援上海,回家这件事一拖再拖。电话里,爸爸问她想不想家,她哽咽着说:“想!很想!非常想!”如今已经离家2个月了,从寒风到烈日,从暖宝宝到上海人民提供的冰块,连续战疫的经历锻炼了她的意志,是她人生中宝贵的财富。
“作为一名青年医务工作者,当接力棒传到我们手里,我们能做的就是配合国家,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梁静茹这一次次的抗疫经历,让她感受到中国人民面对困难的团结,点亮了抗击疫情的丝丝烛火,传递出血浓于水的同胞之情,汇聚成一股磅礴的力量。
02
葛菲
122页的“战地日记”
2月17日至今,住了5家酒店,剪过10次指甲,带来的新笔记本写了122页……60天的坚守,由最开始的羽绒服换成了单衣,葛菲原来的斜刘海已经变成了小马尾。时间过得真快,稍不注意便从二月的春寒料峭走到了四月的芳菲殆尽。辗转多地,“疫”路前行,虽有艰难,但更多的是无悔和坚定。
不管到哪个城市、哪个点位,葛菲每次都能够迅速适应不同的战场环境,能沉稳解决点位设置不规范、志愿者系统操作不熟、点位管理欠合理等问题,俨然是一位战“疫”老兵!“十个小时不吃不喝也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汗湿衣衫、雨中奔赴都不能动摇分毫完成任务的坚定意志。”
122页的日记,记录着战场上的点点滴滴,也是葛菲成长的点点滴滴,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一名年轻医务工作者的使命担当!
03
袁娴
宝贝,谢谢你的点赞
自2月17日离家,已经两月有余,从寒风凌冽到春暖花开,袁娴相继转战了三个城市,是一名资深的老队员,60天的战疫经历,让她收获了太多的感动。
记得来沪的第13天,上海最高气温33摄氏度,顶着炎热的太阳,防护服下汗水湿了衣背,但袁娴和队友们没有一丝退缩。“身体前倾、抬头、张嘴……”这些看似轻松而又简单的动作,在历经几百次的不断重复后,让肩膀疲惫不堪。但是当一个小男孩在他面前竖起大拇指说:“阿姨,你们真棒,谢谢你们!”袁娴不禁潸然泪下,看到如此懂事的孩子,她想起了许久不见的一双儿女。
离家太久,袁娴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家中的两个宝宝。想起来沪的第一天,两个孩子在家跟着奶奶一起包饺子,家人拍的视频中,两个小家伙开心地说:祝愿妈妈一切“万万顺”!“宝贝们,妈妈一定加油,希望疫情早日结束,妈妈一定好好陪陪你们!”
04
乔艳
作为二院人倍感温馨与骄傲
晚上8点半,完成一天的任务,乔艳拖着疲惫的身体,刚到酒店休息,父亲打来电话,焦急的告诉她,母亲有点没精神。结合妈妈有脑出血的既往病史,作为神经内科的工作人员,她敏锐地察觉母亲可能发生了急性脑血管病,冷静地指导父亲快带妈妈去医院检查,然后迅速与科室医生联系,黄医生接到电话说:“你安心支援,我会好好帮阿姨治疗的。”
同事们热心地帮助乔艳的母亲立即完善了相关检查,诊断是“丘脑梗塞”,并办理了住院手续,潘虹护士长第一时间打电话给她:“乔艳,你不用担心,阿姨的住院事宜我已经全部安排好了,家里的困难,科室一定全力帮你解决!”平静的话语里,她感受到的是关爱,是一种大家长给的安心!此刻做为淮安二院的职工,她倍感温馨和骄傲。
05
程莹
三过家门是责任
程莹是一名70后护士,在临床工作20多年。在多地连续抗疫过程中,家人的支持是她坚定前行的动力。儿子上高二,在得知她要援沪时说:“妈妈你像‘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去支援时不用担心我的学习和生活,我和爸爸都支持你,等你凯旋归来。”
援沪已经20余天,程莹对儿子的思念化作战疫的动力,奋战在抗疫前线,为上海人民早日打赢这场战役贡献力量。
疫情之下,你我同在
惟愿山河无恙
人间皆安,世事如初
供稿:援沪医疗队
审核人:王 惠
发布人:王 宇
淮安市二院宣传处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