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子刊:北大汪贻广团队发展解析纳米药物细胞内外分布及其药效贡献的新策略

2022
04/19

+
分享
评论
生物世界
A-
A+

与单纯细胞内光动力效应相比,细胞内外联合光动力疗法通过破坏肿瘤细胞外基质和促进肿瘤细胞失巢凋亡等机制显著抑制了肿瘤生长和转移,使肿瘤治疗效应得到最大化。

近年来,纳米药物在癌症治疗方面受到了广泛关注。将药物高效输送到细胞内靶点是纳米药物研发的中心法则,但细胞外靶点在癌症治疗中同样重要,分布于细胞外的纳米药物对疗效的贡献却远远未被理解。

定量纳米药物的细胞内外分布是考察其治疗贡献的前提条件,由于复杂的肿瘤微环境,蓄积于肿瘤部位的纳米药物只有一小部分可以被肿瘤细胞内吞,其他都被阻滞于细胞外区域。然而,常规的定量和成像方法只能提供纳米药物的宏观组织分布,而不能提供其在细胞内和细胞外分布的详细信息。因此,定量纳米药物的细胞内外分布,并进一步考察它们的治疗贡献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2022年4月14日,北京大学药学院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汪贻广团队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在线发表了题为:Dissecting extracellular and intracellular distribution of nanoparticles and their contribution to therapeutic response by monochromatic ratiometric imaging(单色比率成像技术解析纳米药物的细胞内外分布及其对治疗效应的贡献)的研究论文。

30891650324073190

汪贻广团队基于课题组已有的pH超敏感(Ultra-pH-sensitive, UPS)纳米技术平台,开发了一种pH/光双重响应型的单色比率成像纳米粒(MRIN),其可通过响应于细胞内的酸性pH和近红外光依次打开细胞内和细胞外的荧光信号,实现对纳米药物细胞内外分布的精准解析。通过MRIN纳米技术,纳米粒在不同肿瘤模型中的细胞外和细胞内分布被准确定量,二者占比分别为65%-80%和20%-35%。

6391650324073534

采用该项技术,汪贻广团队成功解析了细胞外分布的纳米光敏剂对肿瘤治疗的贡献。结果显示:与单纯细胞内光动力效应相比,细胞内外联合光动力疗法通过破坏肿瘤细胞外基质和促进肿瘤细胞失巢凋亡等机制显著抑制了肿瘤生长和转移,使肿瘤治疗效应得到最大化。该项研究为精确量化纳米药物的微观分布和设计多功能化纳米药物提供了新策略。

北京大学药学院汪贻广研究员为本研究论文的通讯作者。北京大学药学院博士后鄢月陈斌龙为论文的第一作者。

论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2-29679-6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细胞,纳米,分布,肿瘤,药物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第九季擂台赛官方群 加入
  • 手术室精益管理联盟 加入
  • 健康界VIP专属优惠 加入
  • 健康界药学专业社群 加入
  • 医健企业伴飞计划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5秒后自动关闭

您已认证成功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忽略 去看看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