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阴道分娩并发症发生率”是2021年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之一。
“降低阴道分娩并发症发生率”是2021年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之一。产后出血是阴道分娩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我国阴道分娩产后出血管理面临不能有效收集和计量阴道分娩出血量,未建立医院层面的产后出血防治组织架构和多学科快速反应团队以及重助产技术提升而轻质量安全管理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持续改进了阴道分娩产后出血管理。
管理实践
孕妇层面:识别高危因素
结合我国《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2014)》和美国妇产科医师学会发布的《产后出血实践公告》,该院产科明确了产后出血风险分级(表1)。此外,作为医联体牵头医院,该院定期派产科医师指导基层医院评估孕妇产后出血风险,并接收基层医院高风险孕妇的转诊。
助产士层面:规范血液计量法
淘汰目测法选择称重法或容积法,具体措施为:胎儿娩出后、胎盘娩出前于会阴下放置弯盘或其他器皿,同时将会阴棉垫铺在分娩床下,最终测量弯盘内血容量、称重棉垫上血液量,并折算为毫升数。在规范血液计量法基础上,对助产士进行培训与考核,新入职助产士需接受岗前培训,在职助产士每半年接受1次理论培训。
医师层面:规范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三级防治流程
针对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三级防治流程,该院产科要求医师首选缩宫素和麦角新碱,当效果不佳或产妇存在麦角新碱禁忌证时,应尽早使用卡前列腺素氨丁三醇,当药物治疗无效时,产科医师应尽早手术止血。
科室层面:制度化产后出血防治要点
结合我国《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2014)》中三级防治流程,提炼产后出血的防治“四早”要点,即:(1)尽早呼救,组建多学科抢救团队;(2)尽早止血,选择“最快、最简单、最熟练、创伤最小”的止血方法;(3)尽早复苏,尽早补液和输血,恢复血容量、补充红细胞及凝血因子,预防失血性休克及弥散性凝血功能障碍;(4)尽早综合评估出血量、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止血效果,决定下一步抢救措施,必要时切除子宫挽救生命。将以上要点列入产科工作制度,督促医师、助产士掌握并有效执行。
医院层面:建立多学科快速反应团队
该院根据医疗资源情况建立了产后出血多学科快速反应团队(表2),其中仅产科医师要求高级职称,其余成员均为中级职称。当发生严重产后出血或难治性产后出血时,由产科组织团队完成各项抢救工作。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