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泌酸性肿瘤是一组少见肿瘤,包含泌酸性腺瘤、胃底腺型腺瘤
内容摘要
正常的胃底腺黏膜的形态特征:
图1
正常的胃底腺黏膜的免疫组化特点:
图2
表面小凹上皮:MUC5AC(+)
粘液颈细胞:MUC6(+)
主细胞:pepsinogen(+)
壁细胞:H/K-ATPase(+)
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
1、泌酸腺肿瘤:泌酸腺腺瘤(Oxyntic gland adenoma,OGA),胃底腺型腺癌(gastric adenocarcinoma of fundic-gland type,GA-FG),胃底腺黏膜型腺癌(gastric adenocarcinoma of fundic mucosa type,GA-FGM)。
2、部位:胃上1/3
3、年龄:60-70岁
4、发病率:罕见,占胃癌的1.6%,和HP感染无关。
5、内镜下表现:为息肉样,粘膜下有肿块,表面黏膜稍发白,可见扩张血管。
6、大小:3-18mm,文献中也有达40mm的报道。
7、免疫组化:
Pepsinogen 1,H+/K+-ATPase,muc6,syn,ki67通常很低,P53野生型表达
8、鉴别诊断:神经内分泌肿瘤
泌酸腺腺瘤(OGA):
图3:Case1 活检病理
泌酸腺腺瘤(OGA):
定义:良性上皮性肿瘤,由向主细胞、壁细胞或两者方向分化的细胞构成,异型小。有粘膜下浸润(发展成腺癌)的可能。
大小:3-18mm,一般 < 10mm。
形态:病变主要位于黏膜深部,表面被覆胃小凹上皮。类似主细胞或壁细胞的立方细胞构成,形成不规则或侧向融合的腺管状结构。
免疫组化:肿瘤表达Pepsinogen 和MUC6,及H/K-ATPase,Ki67增殖指数低,分布不规则。
胃底腺型腺癌:
图4:Case2 活检病理
胃底腺型腺癌:
异型较OGA稍明显,有黏膜下层侵犯,其余同OGA。
胃底腺黏膜型腺癌:
图5:Case3 活检病理
图6:Case3 病理报告
泌酸腺肿瘤伴典型组织学特点(A组):
具有典型组织学特征的泌酸腺肿瘤:
a. 内镜显示小的隆起型病变,黏膜下肿瘤样表现
b. 内镜显示小的一个凹陷型病变
c. 主细胞为主型结构(×400)
d. 嗜酸细胞亚型(×400)
e. 高分化混合细胞结构(×200)
f. 腺体被覆多层细胞,核异型不明显(×400)
g. 无黏膜下层侵犯,无脉管瘤栓
图7
泌酸腺肿瘤伴黏膜下浸润(B组):
a. 内镜图像显示黏膜下肿瘤样病变,表面血管扩张。
b.低倍镜组织学显示黏膜下浸润(×50)
c.较高倍镜下显示黏膜下浸润区域(b图左侧),表现为腺体增生,黏膜下中度核异型性(×600)
d.黏膜内区域由典型的主细胞为主结构组成,并伴有轻度核的异型性(×600)
图8
有不典型特征的伴黏膜下层浸润的泌酸腺肿瘤(C组):
a. 内窥镜图像
b. 低倍镜显示扩张的肿瘤性腺体黏膜下广泛浸润(×20)
c. 黏膜内肿瘤成分由致密的腺体增生组成(×100)
d. 高倍镜下,肿瘤细胞主要由壁细胞和颈黏液细胞组成(×400)
e. H+/K+ATPase免疫染色证实部分为壁细胞分化。
f. 胃蛋白酶原-免疫染色(×400)显示灶性为主细胞分化。
g. 偶见脉管瘤栓
图9
胃泌酸性肿瘤:
图10
胃泌酸性肿瘤诊断思路:
图11
小结:
1、胃泌酸性肿瘤是一组少见肿瘤,包含泌酸性腺瘤、胃底腺型腺瘤。
2、“胃底腺黏膜型腺癌”通常显示黏膜下浸润和非典型细胞分化,如分化为小凹上皮和颈黏液细胞的肿瘤,可能是一种侵袭性更强的肿瘤。
设计:鹏飞
编辑:颖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