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麻醉的发展史来看,局麻药物无疑是划时代的产物,使得现代麻醉朝着更具安全性、多元化的方向去发展。随着麻醉技术和设备的不断发展,局麻药的使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
1842年,美国佐治亚州麻醉医生Crawford Long成功实施第一例乙醚麻醉,这标志着现代麻醉学的开端。尽管这一革命性的医疗技术使得患者免遭外科手术的巨大痛苦,但由于早期全身麻醉经验的缺乏,以及麻醉设备的简陋,患者在享受舒适的同时,也承担着不小的风险。因此人们一直在寻找一种新的麻醉药物,使得患者既能保持清醒,又能暂时性地失去痛觉。通过反复研究尝试,直到局麻药物的问世,人们最终实现了这一目标。局麻药能够可逆性地阻断周围神经冲动的传导,从而实现“麻而不醉”的麻醉状态。
局麻药的问世
(古柯叶,为牻牛儿苗目、古柯科、古柯属灌木或小灌木,性喜温暖、潮湿,生长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图片源自网络)
局麻药是如何被发明的呢?灵感来自于一种神奇的植物——古柯树。16世纪时,南美秘鲁的土著居民发现咀嚼古柯树的树叶可以使舌头麻木并产生幻觉,把嚼碎的叶片敷在伤口处能够减轻疼痛,因此秘鲁人常把这种树叶当作止痛药物来使用。1855年,Friedrich Gaedcke首次从古柯植物中分离出活性生物碱,并将其命名为“erythrolyxin”。直到1860年,Albert Nieman将这种生物碱以晶体形式分离出来,并将其命名为如今我们熟知的“可卡因”。
尽管人们知道这种物质可以使得舌头麻木,但晶体状态下的可卡因很难在身体的其他部位进行实验。直到1880年,随着对可卡因药理学的深入研究,Von Anrep成功制备了可卡因溶液,并且他还将可卡因溶液注射进自己手臂皮下从而制造了一个持续约35分钟的区域麻醉,这些成果都为后来可卡因的临床研究与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局麻药物的临床应用
(William Stewart Halsted,1852-1922,现代外科学之父,首次将可卡因应用于外周神经阻滞,图片源于网络)
随着各个国家对可卡因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将可卡因涂抹在咽喉及眼球等粘膜处可以获得确切的麻醉效果,因此它被用来缓解咽喉等部位疾病所造成的疼痛。直至当时,可卡因依然被当作止痛药物来使用。然而,真正将可卡因当作局麻药使用并将其推广的,是时任维也纳总医院住院外科医生的Karl Koller医生。1884年,当时的Koller一直在寻找一种可以用于眼科手术的表面麻醉剂,在将可卡因麻醉引入临床实践之前,包括乙醚麻醉在内的其他麻醉方法通常会引发咳嗽和呕吐从而导致眼科手术几乎不可能进行。Koller在一次动物实验时,首先将可卡因溶液涂抹在青蛙眼球上,遂即碰触青蛙的角膜,发现眼球没有任何反应。受此启发,他尝试用可卡因溶液麻醉了病人的眼睛,并成功完成了青光眼手术。
Koller在当年的德国海德堡眼科会议上进行了报告,这是全世界第一例在局部麻醉下进行的手术,在麻醉学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继眼球表面麻醉之后,可卡因用于周围神经的阻滞也取得了成功。美国外科医师William Halsted于1884年使用可卡因进行皮肤和皮下组织浸润后,逐层切开暴露臂丛并在其周围施用少量可卡因后获得了满意的上肢麻醉效果,这被认为是首例神经丛阻滞麻醉。随着可卡因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研究者逐渐将目光投向了人体神经最密集的地方——脊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神经学家James Leonard Corning,1885年他最先尝试在一只犬的两个相邻棘突之间注射了可卡因,成功地麻醉了犬的后肢,而不影响其前肢。动物实验的成功进一步推动了椎管内麻醉的发展。
1898年德国著名外科专家August Bier将可卡因注入一名行足部手术患者的蛛网膜下腔,成功完成了历史上第一例临床脊髓麻醉。至此,局麻药物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已基本成型,从而开启了现代麻醉中局麻药物使用的新篇章。
局麻药的发展
“阴影总是伴随在光明的身后”,尽管可卡因的问世将麻醉学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但随着应用的日益增多,可卡因的副作用也逐渐凸显出来,其中易成瘾性便是可卡因最致命的缺点。起初,咀嚼古柯树叶能使人产生欣快感,甚至产生幻觉,后来人们发现口服可卡因后也能够使人兴奋,耐力增强,因此可卡因曾一度成为一种受追捧的兴奋剂。但它潜在的致命的成瘾性在当时却没有受到重视,甚至早期一些以身试药的医务工作者也因此染上毒瘾,痛不欲生。当今可卡因已不再作为药物使用,而是全世界公认的毒品,受到严格管控。当人们意识到这种药物带来的危险时,新型局麻药物的研发工作便被提上日程。根据可卡因的化学结构推导,最先发明的可用于临床的局麻药物是苯佐卡因和普鲁卡因,但苯佐卡因难溶于水,不能做注射使用,通常只用于粘膜表面麻醉;而普鲁卡因则很快取代了可卡因被广泛使用,成为了早期一代经典的局麻药物。但普鲁卡因存在药效时长较短的缺点,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该药物的临床应用。1928年,科学家合成了药效时长更久的丁卡因,弥补了普鲁卡因的不足。由于此类局麻药的化学结构中含有酯链,因此被称为酯类局麻药。这类局麻药在体内代谢可产生对氨基苯甲酸,因此容易导致严重的过敏反应。临床上在使用酯类局麻药之前,通常要先进行普鲁卡因皮试,以防过敏反应的发生。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20世纪中期,1948年一种新型的酰胺类局麻药——利多卡因成功问世,直至今日利多卡因以其高效安全、低致敏性等优点,依然被广泛应用于临床。随着利多卡因的出现,更多的酰胺类局麻药物被开发出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长效局麻药布比卡因和罗哌卡因是目前临床麻醉中应用最广泛的局麻药物,在现代麻醉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从麻醉的发展史来看,局麻药物无疑是划时代的产物,使得现代麻醉朝着更具安全性、多元化的方向去发展。随着麻醉技术和设备的不断发展,局麻药的使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因此我们需要更加关注局麻药的安全使用规范,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展望未来,我们期待有更加安全长效的局麻药物问世,从而更有益于造福患者健康,实现更加理想的麻醉状态。
免责声明:
本微信公众平台所刊载原创或转载内容不代表米勒之声的观点或立场。文中所涉及药物使用、疾病诊疗等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