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在做医疗品牌营销,不同的人操刀效果差异为什么那么大?
2021年开始,随着医生/医生集团的创办热潮和社会办医的蓬勃发展,以及公立医院的大肆扩张,新院区的不断建设,越来越多的机构出现了病人不足的问题,也直接推动了医疗机构开始加大市场推广和品牌营销行为。
针对医疗品牌营销的各种培训班也层出不穷,私立医院的市场团队少则几人多则几十人,部分公立医院也开始给相关部门赋予市场推广的职能,像医友这种第三方机构也多了起来,各路人马汇聚,各显神通,但效果如何呢?
答案是差异很大。因为大多数人没有成熟的经验,在摸索的过程中,尚且背负着各种眼前的KPI指标,各种任务都兼顾的情况下,产生的效果自然不同了。
首选,认知不同。
医疗的初心是为患者解决问题,而不是为了规模和利润。很多人不以为然,任何有商业成分的机构都需要追求规模和利润,但出发点不同,追求的侧重点自然不同。
为医疗机构做品牌营销,是为了追求更多的规模和利润,还是解决品牌的美誉度,从而提升整体运营质量,是需要核心人员有强烈的心理暗示的。
路径不同。
抽象点说,是从过程到结果,还是追求结果;但凡追求什么,事实往往相反,但走过的路都不会白费,会引领到达的方向。当然所谓的跳跃式、跨越式的发展,并不是每个机构都有这个实力的,路径的选择,更多是依靠滚动式发展,很难做到一蹴而就、一剑封喉。
举个例子,医院想发展某个专科,是直接挖个团队过来,花重金一步到位,还是先整合现有力量,然后从服务产品、器械工具、患者服务、院内支持……等各个角度叠加。每条路有每条路的优缺点,但不同的路径产生的风险和结果自然不同。品牌营销也是如此,需选择适合自己的路,是搭建自己的团队,还是外包,是集中式还是分散式,都要基于自己的实际情况。
视角不同。
同样是做个号,拍几条短视频,传播的数据肯定是千差万别的。有的喜欢传播教授的独门秘籍,有的喜欢拍摄医院的高大上,也有的走民间风,甚至搞笑的医患日常……这是细微的切口。
医疗品牌营销的视角,决定了定位的接纳程度。不能院长认为我们是一家优秀的医院就是真的优秀的,那叫院长拍条片子,喊几嗓子就够了,何必搞那么麻烦。如何表达,是需要清晰的视点,能够引领患者和受众人群,跟着自己走,还深以为然,从心底认同,才算合格。
表层的视觉是如此,里子也要有明确的方向,视角不同,眼力不一。
最后,还有策略的不同。
我们做医疗品牌的营销工作,是一时的,基于月度KPI指标的考核,还是长期的、阶段性的组合,是强调流量获取等数字指标,还是系统规划的,线上线下结合的,有没有定力,能否坚持一阵子,这都跟策略相关。
如果只有一个星期的可能性,当然是杀鸡取卵,石破天惊,但如果你给我三年时间,我自然从作业团队、渠道开发、患者服务等各个方面润物无声,系统出击。所以很多时候,策略的表达,更需要战略定力,需要上层的支持。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