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新冠不是大号流感,中国抗疫绝不能“躺平”!

2022-04-13 09:31   医学中文网

英国作为“群体免疫”的典型例子,自2022年2月24日开始,英格兰地区取消所有防疫措施;4月1日起,全国范围内全部疫情防控强制措施都被取消。随之而来的是,新冠感染率也在不断增加,尤其55岁以上人群感染激增。

近日,在全国散发疫情此起彼伏、部分地区防控正在吃紧的时候,一些“与病毒共存”“病死率接近流感为什么不能放开?”等消极言论不断冒出来“带节奏”,用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来质疑中国防疫政策。


4月9日,在上海跨采中心方舱医院,第一批完成出院手续的四名康复者走出医院。(来源:新华社)


鼓吹躺平的一些国家代价沉重


经过两年多与新冠病毒对抗的时间,有不少的国家放弃了“清零”政策,采取了“群体免疫路线”的方式,并逐步放宽了防疫措施,选择“与病毒共存”。然而,早在今年3月,WHO(世界卫生组织)就发出了警告,包括德国、法国和英国在内的几个欧洲国家,太“粗暴”地解除了防止疫情蔓延的限制措施,目前正面临奥密克戎亚型突变株BA.2掀起的新一波疫情。


英国:感染率、病死率上升


英国:感染率、病死率、住院数、医护人员缺勤率都大大上升,第二季度经济或将萎缩2%。

英国作为“群体免疫”的典型例子,自2022年2月24日开始,英格兰地区取消所有防疫措施;4月1日起,全国范围内全部疫情防控强制措施都被取消。随之而来的是,新冠感染率也在不断增加,尤其55岁以上人群感染激增。

英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表明,在3月20日至26日这一周内,英国共计490万人被感染,即每13人中便有1人被感染;医院共报告988例新冠死亡病例,比两周前(3月7日至13日)的725人死亡升高了36%。此外,住院人数、医护人员缺勤率也有所增加,因为员工因感染新冠而无法上班,许多办公场所出现空荡的情况,劳动力短缺正在影响航空、教育、农业等各个领域。

德意志银行英国首席经济学者桑杰·拉贾尔的报告则表示,英国经济步入衰退,预测二季度增长率将下降2%。英国首相鲍里斯在4月8日对“躺平”表现出悔意,他称由于新冠疫情的爆发,不排除再次封城的可能性。

法国:有人在等待救治中死亡


法国:患者多次感染,医生因病歇业,有人在等待治疗时死亡。

最近,法、德等国家也逐渐地放宽了对疫情的控制。4月5日,法国有报道称,在一家医院的急诊室,90%的工作人员因病歇业,一些病房被迫关闭,许多患者要在担架上忍受长时间的等候,上个月更是有病人因等待救治而死亡。4月7日,法国卫生部长韦朗表示,目前法国每日新增确诊稳定在14万~15万例,其中约6%的新增患者为二次感染,新增住院人数会在未来数日内达到高位。


法国出现疫情反弹至峰值。


德国联邦卫生部原本计划从今年5月1日起对新冠感染者实施不再居家隔离的措施,但不到48小时,卫生部长卡尔·劳特巴赫便在社交平台上发表声明:“感染后无需隔离,是错误的!”“新冠不是流感!”劳特巴赫也同时宣布,卫生部门将继续通知所有感染者居家隔离。

美国:全人群预期寿命下降


美国:几乎有100万因新冠病毒而死亡,全人群预期寿命罕见下降。

美国前任总统特朗普曾宣称,新冠疫情就是“大号流感”,一度忽视防疫,导致美国在爆发中失去控制。拜登上台后,尽管发布了强制口罩令、疫苗接种等政策措施,但依旧未能扭转目前的状况。今年3月26日,全美解除口罩限制令,但由于担心再次感染,许多人宁愿在家吃低保,也不愿冒风险去工作。

美国布鲁金斯学会估算,由于新冠病毒的影响,美国160万的工作人员不能工作,也不能做全职工作。根据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统计,目前美国有超过八千万的新冠肺炎患者,将近一百万的死亡病例,其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人是老年人。《华盛顿邮报》发布了一份新的调查报告,称美国在对抗疾病方面的表现是20个发达国家中最差的。人群预期寿命因新冠出现史上罕见的下降,从2019年的78.86岁降至2021年的76.6岁。



日本、韩国:疫情出现反弹


在亚洲,日本、韩国日前也尝试放宽防疫政策。

3月22日,日本解除在东京都等18个都道府县的重点防疫举措后,疫情迅速回升,多名日本专家认为第七波疫情的开始可能与放松防疫措施以及奥密克戎BA.2毒株扩散有关。

韩国自3月以来也放宽了社交距离限制,延长公共场所营业时间,没过多久,韩国一度成为全球一周新增确诊病例最多的国家,单日新增确诊甚至达到60万例。最令人担忧的是,很多儿童成为新冠感染者。

我国为何坚持“动态清零”


近两年来,我国疫情防控从对突发事件的“围剿”,到对疫情的常规防控探索,到现在的“动态清零”,政策也在不断地根据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从未放弃过“严防死守”的抗疫成效有目共睹。

根据统计,到2021年,31个省共报告了15243例确诊病例,其中2例累计死亡,死亡率为0.013%。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公布的数字表明,截至四月十日,新冠死亡率和中国(港澳台)分别为1.24%和0.85%。

专家们一致认为,在新冠疫情下,欧美部分人之所以“躺平”、“与病毒共存”,是因为他们曾经遭遇过大规模的传染病和大规模的死亡,在权衡了疫情和经济发展的得失后,做出了让步。而我国历来奉行的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原则,为将损失减到最小,“动态清零”是最科学、最经济、最有效的办法。

新冠危害性远高于流感

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副教授陈捷亮表示,有些人鼓吹“新冠肺炎是大号流感”的观点非常错误。目前季节性流感病死率为0.01%~0.1%,基本传染数R0值为3左右(即1个感染者可传染3人);而截至4月10日,全球新冠病死率为1.24%,当下流行的奥密克戎毒株R0值为8~12。由此看出,新冠危害性远高于流感。而我国人口基数大,一旦防疫政策放开,很可能出现大规模感染,即使是很小的病死率,死亡总数也将是巨量级的。

不排除有危害更大的新毒株出现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美国微生物科学院院士卢洪洲表示,如果不能阻止这种病毒的扩散,那么这种病毒就会在载体中继续发生变异和重组,情就不会终结。“我们希望在出现较弱的变异株后,逐步放宽限制,但以现在的病毒种类来看,这是不可能的。”陈捷亮表示,奥密克戎病毒的变种虽然表现出轻微的症状,但它的危害非常大,目前还不能肯定它的毒力,也不能预测未来毒株的威力。

如今,奥密克戎BA.1和BA.2的结合体XE已出现,其传播速度比BA.2高10%~40%。世卫组织近期更是提醒,政府和科学家们应为新冠病毒在动物体内变异并传回人类的情况做好准备。

大规模感染会造成更大的医疗资源挤兑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陈友华表示,如果新冠病毒的控制措施一放松,那么感染人数将会大幅上升。当前,我国老年人全程免疫接种率仍处于相对低水平,危重、病死率大幅上升,将挤压一般需要的医疗资源。“有些人认为隔离和控制是一种浪费,这是错误的。”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谭晓东表示,新冠病毒会导致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加重,而一旦控制了这种情况,就可以节约大量的医疗资源。

次生伤亡会增加死亡负担

陈捷亮说,对个体而言,奥密克戎的死亡率比之前的变异株要低,但它的扩散速度更快,受感染的数量也更多,再加上资源短缺,导致的次生灾难,比如无法及时治疗的病人。在英国,德尔塔毒株流行时,每100,000人的死亡人数是16人,而奥密克戎病毒在每100,000人中,死亡人数是22人,其中就有次生伤害的原因。

可能重复感染,且后遗症多

“新冠病毒从最早的变异毒株阿尔法,到德尔塔、奥密克戎,再到新出现的重组毒株XE,都是反复传染的,并不是感染一次终身免疫。”卢洪洲说,感染新冠后可能出现的后遗症会持续很久,包括极度疲倦、气短、胸痛、记忆力和注意力出问题、味觉和嗅觉丧失、关节痛等。近日,又一种新冠后遗症被专家们所重视:糖尿病患病风险会增加近40%,且目前无法根治。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所说:“在人与病毒的斗争中,最高的人权就是人的生命,是健康的生命。”所以,当前我国疫情防控要最大限度降低感染率和病死率。

群体免疫并不靠谱

卢洪洲表示,无症状感染者和有症状者、重症患者一样,会排出有传染性的病毒。在对新冠确诊患者康复后的长期走访中发现,8%的病人不产生中和抗体,产生了中和抗体的人,抗体的滴度也会很快下降,这证明“群体免疫”并不可取,依然须配合隔离等防控措施。


从严防控同时做好几个平衡


新冠防控措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疫情发展情况及其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而不断调整的。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的数据显示,自三月以来,国内疫情呈现出大范围、规模型和散发型、外溢和续发疫情多发等特点。但在多个地区的实际情况表明,采取严格的隔离、管控、封控、筛查等措施,对于奥密克戎病毒感染引起的本地聚集性疫情仍然有效,具有科学性和必要性,能够达到“动态清零”的目标。但是,专家们也注意到,为了避免人们对疫情防控“疲倦感”的发生,我们必须在几个方面保持平衡。


4月9日,在上海松江区中海悦庭小区,洞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教一位老人使用“核酸码”。(来源:新华社)

平衡疫情的“控制”与“预防”。“我们国家现在还没有到对付奥密克戎的最艰难时刻。”谭晓东表示,目前各大城市面临突发事件的风险依然很高,但是从危机爆发到爆发,都有一个“窗口期”。如果地方当局抓紧这个机会,做好准备,将会大大降低灾害的发生。比如早筛,重新分配社区医疗资源,提前规划方舱、定点医院等。上海爆发的这场疫情,充分显示了社区卫生服务的不足,同时也警示了各地区急需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确保社区卫生服务能够及时得到有效的监测和治疗。


4月9日,在广福居民区,居委会主任张华在核酸检测现场做消杀处理。(来源:新华社)


平衡管理的“力度”和“温度”。谭晓东表示,“严防死守”是防控疫情的关键,但是不能延误日常生活和医疗保障。陈友华表示,针对血透、重症、临产等人群,要在制订相关的防疫政策时,要提前开通相应的绿色通道;管控的同时要调配好人力、物力、运力资源,保证民众基本生活物资供应;要关注婴幼儿、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的需要,制定人性化的隔离措施。

平衡民生的“小舍”与“大得”。陈友华表示,目前的防疫策略的关键在于「怎样才能在最少的社会成本下,取得最大的控制效能」。经过疫情的常态化,人们也意识到,这场疫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但如果完全放弃,就能从国外的失败经验中看到它的危害。因此,在当前疫情常态化的形势下,各地要重视资源的合理配置,一方面要对疫区和高风险地区进行严格的管控,尽早遏制疫情的扩散;另一方面,要保证政策的灵活性,不搞层层加码,不搞处处推诿。陈捷亮表示,要做到精准控制,要分层次地进行。比如,只对高危人群进行常规的筛选和分级管理,没有感染的地区,也不用进行核酸检测,降低对居民的生活造成的影响。

最后,专家们呼吁,抗疫需要全民共同努力,大家要做好心态上的平衡,积极配合防疫工作,不信谣不传谣,积极接种疫苗,必要时使用异种疫苗序贯接种,做好个人防护,非必要不到人口稠密的地方。

本文整合自生命时报

声明:本文著作权属原创者所有,不代表本微信公众号立场。如涉著作权事宜请联系删除。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疫情,感染,病毒,表示,防疫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