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这个中心在全省有名!
4月11日是世界帕金森病日,
这一天是帕金森病的发现者——英国内科医生詹姆斯·帕金森博士的生日。
自1997年起,每年的4月11日被确定为“世界帕金森病日”。
下面,
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帕金森病专家王普清博士
为您介绍落户于该院的
湖北省帕金森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一、多学科诊疗,全生命周期管理 十多年前,家住城区的李大爷(化姓)由于出现手抖、失眠、便秘等症状,到几家医院多个科室来回看病,虽然怀疑是帕金森病,但一直没有明确诊断和规范治疗。 2019年,“湖北省帕金森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研究中心)落户市第一人民医院。
研究中心集结了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影像科、药学、康复、护理等学科骨干,组建多学科MDT团队,同时在医院门诊四楼开设帕金森病专病门诊,让帕金森病患者看病有了一个固定的“家”。李大爷在中心就诊后,现在每天遵医嘱服药、锻炼,病情稳定。 研究中心主任、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王普清教授表示,帕金森病早期称震颤麻痹,是一种以运动障碍为特征的神经系统疾病。
“在该门诊,患者只需挂一个号,就可获得多学科专家制订的结合短期治疗目标和长期治疗规划的个性化治疗方案,大大简化了看病流程。”王普清说。 针对帕金森病“终生性、无法根治”的特点,研究中心依托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的PD-MDCNC中国多中心协作网,建立了襄阳市帕金森病患者临床数据库,为每位就诊的患者建立详细的病历档案。目前,库内共有700多位患者的病历档案,由专业团队定期对患者进行现场、电话及视频随访,从药物治疗、手术治疗(脑起搏器)、康复治疗、生活指导、心理治疗等方面,为患者提供全生命周期管理。 “这种全程化管理模式,既方便就诊,又极大提高了患者治疗的依从性。”王普清说。
(2019年前资料图片)
二、“云上”就诊,药品快递到家
王普清介绍,帕金森病是终生性疾病,患者每2-3个月就要复诊一次,且需终生服药。这对偏远乡镇的患者来说,很是不便。 患帕金森病5年的王大爷家住宜城乡村,子女不在身边,每2个月就要到市第一人民医院复诊。行动不便的他,每次复诊,都要花钱租车,还得请人陪同。由于路程远,每次他天刚亮就得出门,回家已是傍晚。 为了方便这类患者复诊、开药,2021年,医院开通了互联网医院。 王普清打开手机,向记者演示道:“患者通过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微信公众号或小程序,进入互联网医院的页面,找到所要问诊的专家,即可在网上免费进行图文咨询,并实现在线开药。云缴费成功后,药物会通过邮政快递到家。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可由子女代为操作。” 除了互联网医院,研究中心还建有帕金森病友群,医生可通过视频连线,“云上”视诊,指导调整治疗方案和药物。 此外,研究中心还开展帕金森病脑起搏器(DBS)手术治疗,并配套脑起搏器程控门诊,方便术后患者的长期随访和程控。
三、建立市县两级帕金森病诊疗协作网
王普清表示,早诊早治有助于延缓帕金森病进程,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然而,由于有些帕金森病患者早期没有抖动症状,只是动作缓慢僵硬、寡言少语等,往往被误认为是老年人的正常现象。这造成帕金森病患者早期的就诊率低,直到中晚期才到医院就诊,加之基层医院医生对帕金森病认识不足,易出现误诊和漏诊,这一现象在基层乡镇尤为突出。
为此,研究中心牵头建立了襄阳市帕金森病诊治联盟,采用办培训班、巡讲等形式,为各县、区医院培养帕金森病骨干人才,提高了基层医生的诊治水平。
四、智能研发,早期识别“面具脸” 作为省级临床研究平台,研究中心还肩负着研发新技术并实现研究成果临床转化的任务。
目前,王普清教授团队牵头,联合湖北文理学院团队共同开展“基于眼面动作捕捉技术的帕金森病早期诊断和量化评估系统构建”产-学-研-医结合项目。 “当受试者面向摄像头时,该系统即可通过对帕金森病特有的‘面具脸’进行自动识别和定量测算,为帕金森病早期诊断和治疗效果定量化评估提供依据。 目前该技术正申报国家发明专利,推广后将极大提高帕金森病早期诊断和量化评估的水平。”王普清说。 此外,研究中心团队还在积极研究肠菌移植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在不远的将来,通过移植来自健康人的肠道细菌改善帕金森病症状的目标有望实现突破。
内容审核|王普清
编辑丨陈文
审稿丨龚波
策划丨张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