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员工阳,企业停,上海瓶装氧告急,次生灾难的背后
上次瓶装氧告急,还是印度。
4月10号夜,“员工阳性导致上海最大家用氧气企业停产”登上热搜。
图源:微博
根据报道,上海市民反映家用的氧气瓶即将耗尽,日常治疗难以为继,且难以购买到瓶装氧。而事件的起因则是上海申威医用气体公司充装气体工人有阳性,公司全面停产,致使浦西地区氧气配送停运。如果是一家小型企业可能也不会引起如此大的影响,而该企业日常供应全上海九成以上的家用氧。具体什么时候能正常生产,尚不得知。
图源:微博
医用氧,并非在医疗器械范畴,而是以“氧”作为规范名称收录于药典,所以准确的讲,这属于药品。
图源:中国药典2020年版二部
其实在疫情发展以来,我们对于进口商品尤其是冷冻食品有更多的防范,而且也发生过相关的检测阳性。但药品流通领域并没有相关报道,而此次相当于直接把药品的供给短板或者说应急预案的缺乏暴露了出来。
在2021年印度出现过大规模的医用氧紧缺事件,当时黑市里氧气价格暴涨到原来的七倍之多。
图源:每日经济新闻
和印度那次不同,上海这次属于典型的疫情次生灾害。本身区域内拥有绝对充足的生产能力,却因为员工阳性而导致停产,且已生产的成品也难以供应到市场上。在以往的应急预案中,我们会考虑停电时有UPS不断电系统;停水时有备用水罐;消防隐患有在线预警和24小时联网等等,却很少有把此类的疫情考虑进去。
医药行业不同于其他,其刚性需求不允许存在时间后移。需求来临时,就必须第一时间供应,否则可能完全失去意义。作为用于老人及呼吸系统慢性病、心血管疾病常用的药品,氧气属于不可或缺的关键,短时间的缺乏就可能导致生命流逝。
常规使用瓶装氧的患者,并非都是重症,但往往也以小流量或者相对剧烈活动下供氧。而对氧气需求量大的患者,则必须选择家用制氧机来实现长久的维持。从这次断供事件分析,不同的受众有不同的感受。
作为药品生产供应企业,要意识到刚性需求下突发事件停产的影响。人员是感染疫情的主角,一个相对人员密集度低的企业,也就有更低的停工风险。这样一来,所谓的工业化、智能化,降低人员数量,就成为一个提高供应水平和稳定性的因素。减少人员,实现自动化,不再是简单的减少人工投入成本,而成为一个对抗不稳定因素的战略。这对于多数员工而言,并非利好,甚至意味着失业。
作为药品最终使用用户或者终端机构,要意识到单一供应商的断供风险。哪怕是已经包装为成品,也有可能无法送达。必须增加“备胎”,甚至可以说,是否有足够数量的“备胎”,直接影响到自己能否正常运营。这对于其他生产企业而言,无疑是一次虎口夺食、分化市场的机会。对于改变整个行业的竞争残酷性,也有非常大的影响。
此外,改变对于“断舍离”的执著,以往情况下,我们知道越是把相关服务或者产品生产线外包出去,越能降低自身经营的风险。把供应商的仓库作为自己的存货区,增加流转,降低自身库存,曾经是一个降低成本的优势途径。但现在看来,关键物品必须要战略性备货,甚至对于高消耗、影响力巨大的,要有自产能力。这对于医疗机构而言,就是自己建立制氧管线;对于居家患者而言,就是要自己采购家用制氧机,而非靠不断的采购瓶装氧。这次瓶装氧断供,对于家用制氧机企业而言,是次占领市场的机遇,属于医疗器械攻进了药品的市场。能自给自足,才能安心,这是用人命换来的经验教训。
作为投资机构,可以关注鱼跃医疗、欧姆龙等本身具有市场份额的家用制氧机企业。对于制氧机上游的管家原材料,比如分子筛等等,可能会迎来更好的需求增长。考虑到企业对生产自动化、智能化的升级需求,高端工业自动化设备也是一个增长领域。
而且一批药品,如果本身是洁净区生产,那么环境中存在阳性传染的概率并不高于普通环境。所以即使员工阳性,也更多的风险存在于外包装成盒前后工序。一批规模化生产的药品,因为其市场价值及治疗需求,全部销毁是非常不现实的。所以如何在不影响产品质量的情况下二次消杀,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
疫情之下,没有人能独善其身,保障必需品的充足,短期内都会成为重点方向。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