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30%来自公立医院!这类被家长疯狂追捧的「增高神药」,躲得过集采降价吗?
这是来自新华社报道过的一段真实故事,「一位母亲为了促进儿子身高,不惜花费48万元,但结果只换来了1厘米的回报。」
实际上,儿科医生早已明确,充足睡眠和平衡膳食,可以保证大部分孩子的正常发育。但「望子成龙」的潜意识,让家长们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
「生长激素」,一个从字面上就能理解其用途的处方药,却一度在院外市场一针难求。
正是由于众多狂热家长的追捧,以至于让该类药物有了对「以价换量」说不的勇气。
水针「三驾马车」两家弃标、一家未中选
被纳入集采,对一些药企的优势品种而言,意味着降价、业绩受影响。于是,从有风声开始,资本市场屡屡以股价下跌为回应。
3月10日,广东省药品交易中心发布11省联盟集采的拟中选结果,首次参与(联盟)集采的生长激素,粉针降幅达到52%,而降价呼声最高的水针,竟无一中选。
2月23日,广东省药品交易中心发布《关于查看广东联盟双氯芬酸等药品集中带量采购(第一批)报名产品相关信息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并不出意外的是,除诺和诺德申报重组人生长激素水针剂外,长春高新控股子公司金赛药业和安科生物双双弃标。
这种本土企业「弃标」、外资企业申报的局面,在集采中极为少见。
企业联手将了集采一军,迎来了资本市场的欢呼,长春高新和安科生物的股价连续两个交易日大涨。
对于弃标的原因,长春高新给予的回应是,公司已根据相关政策要求,响应医保药品降费号召,进行了生长激素部分品规的申报。公司将继续以积极的姿态参与集采。
唯一申报的诺和诺德,因为降价不及预期,未中选。
生长激素集采打响第一枪是在1月19日,广东省药品交易中心发布《广东联盟双氯芬酸等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文件》。
这是重组人生长激素被纳入集采目录消息的首次发布,金赛药业、安科生物有品种被纳入,一度引发市场恐慌情绪,长春高新股价连续3个交易日跌停。
彼时,即使长春高新放出高管增持的公告,也如同「螳臂挡车」,难以止住股价下跌的趋势。直至传出弃标水针剂消息,长春高新、安科生物的股价才稍有回升。
值得一提的是,这两家行业龙头的股价「闪崩」,已非首次,无论是2021年5月生长激素集采「预演」,还是新华社发文质疑生长激素滥用,都曾给这个市场带来冲击。
1月21日,长春高新和安科生物的收盘价,已分别较2021年5月21日的高点跌去67%、41%。
在我国生长激素领域,呈现出金赛药业(长春生物子公司)、安科生物和诺和诺德三足鼎立的格局。
根据国元证券的调研,截至2020年底,金赛药业的生长激素在样本医院的市场占有率为78.4%,排名第二的是安科生物,占比为15.9%,余下的市场以诺和诺德为主。
其中,水针方面,据德邦证券,一份来自2020年的样本医院数据显示,2020年金赛药业在水针市场的占有率高达99.7%。
粉针方面,2020年样本医院安科生物市场份额第一。
生长激素是长春高新的支柱产品,占据业绩半壁江山。从金赛药业的业绩数据来看,2021年前三季度,金赛药业实现收入61.61亿元,占长春高新总营收的74.78%,净利润占比达96%。在3月17日召开的投资者关系活动上,长春高新称粉针占比10%左右,收入增长近40%;水针占比70%以上,收入增长30%以上
东莞证券研报分析指出,若金赛药业按照最高限价,在广东省此次的联盟采购中标,那么,降价幅度约为71%。基于采购量估算,若是不降价、不申报,金赛药业选择在广东联盟弃标,可以避免超7000万元销售收入的流失。
有报道指出,尽管金赛药业2021年营收81.98亿元,但显然也没有放弃这笔7000万元的「小钱」。其认为,弃标的思考在于,当前,地区联盟集采往往会带来市场联动降价效应,即,若是每个地区都参照70%的降幅,恐怕对于长春高新的业绩压力不会小。因此,长春高新等企业,或是想通过弃标,来向市场传达坚持其产品价格体系的态度。
是搅局?还是共谋?
虽然诺和诺德市场份额占比远低于两家行业巨头,但其参与报价水针集采的意图很明确,「死马当做活马医」,或许可以成功撬动水针市场的固有格局。
不过,更容易对水针市场产生实质影响的安科生物,弃标看似在情理之中,同时也在意料之外。
安科生物的水针生长激素于2019年6月获批,经过大量的市场培育后,开始了快速放量势头。
凭借于此,安科生物2021年三季度实现收入5.8亿元,同比增31.3%;净利润1.9亿元,同比增35.6%。
由此可以体会到安科生物的「纠结」——终于等到生长激素水针的收获期,如果参与集采,虽然可以抢夺更大的院内市场份额,但势必会使更多的院外需求转向院内,水针领域的价格体系,或将由此被重构。
因此,安科生物如果参与集采,结果很可能会丢掉刚刚培育出来的「现金奶牛」。
在本次联盟集采中,粉针、水针并没有进行分组竞价,以15IU和30IU两种单位的水针为例,申报最高限价为173.58元和295.08元,而金赛药业这两种产品目前的挂网价为567元、1031元,降幅均在70%。
在利益间进行权衡,安科生物选择的是与金赛药业「共进」,在没有出现更多竞争者之前,把决定权交给「市场先生」。
市场在公立医院以外
实际上,对于金赛与安科,真正比拼的是院外市场。
长春高新曾经在投资者关系活动中指出:公司生长激素70%以上的销售收入来自合作的医疗机构,只有不到30%来自公立医院。并且公司当时还预计院外收入将持续增加。
在一份投资者调研活动纪要中,安科生物也同样证实了这一点。「公司生长激素在公立医院内销售比例不到30%」,安科生物方面强调,生长激素不属于急需采购的产品,该类产品超过90%来自患者自费,身材矮小,并不严重影响生命健康。
在三甲公立医院入组新患者、后续复诊,开药则以院外市场为主,形成了上述两家药企独特的销售模式。
所以,放弃院内市场、稳固院外市场的价格体系,让两者达成了共识。
按照生长激素水针的格局来看,安科生物的判断是:「和两个对手很难打价格战。」
「生长激素作为生物制品,不同于化学药品,产能瓶颈决定了,这个市场不可能出现极端的『以价换量』情况。」安科生物的态度早已明确。
疯狂的家长
如果把主战场从「院外」转移到「院内」,经营多年的价格体系将面临重构,这应该是生产者最不愿意面对的局面。
而让长春高新、安科生物彻底下定决心放弃此次集采的更重要原因,或许来自于需求端「非理性」的追捧。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0至15岁人口为2.63亿,按矮小症发病率3%计算,患儿数量约为790万。
生长激素领域被长期看好的核心逻辑之一是有数据显示,国内矮小症患者群体接受治疗者占比仅为5.7%。
但这个数据一直颇受争议。2021年12月,长春高新在投资者平台上表示,这类疾病发病率较低。
其实企业对此「门儿清」,生长激素的主要蛋糕并不在治疗矮小上,更多是为了增高。部分对孩子身高有更高期待的家长,为行业提供了更多增量。
安科生物指出,从目前治疗的群体来看,大多数是家长从提升孩子未来竞争力的角度进行治疗,更注重对产品以及厂家服务。
「相比于在治疗期内,花费2万多元获得长高约10厘米的疗效,价格并不是最大的问题。
影响患者选择的主要因素是家长的意识,而不是价格越低越好。
」安科生物强调,很多家长更看重疗效、安全性及服务,价格低了,反而服务就没保障了。
中国优生科学协会曾经披露过一组数据,「男孩175厘米、女孩165厘米」是绝大多数家长对孩子未来身高的希望值。不过,中国实际的成年人身高则与该数值相差较多。
据了解,男孩15岁前、女孩13岁前是注射生长激素的最佳时机。因此,为了能让孩子看上去更完美,家长们对此趋之若鹜。
生长激素被「望子成龙」的家长们赋予了消费属性,让它早已不再是一张单纯的处方。
被放大的增高神药
生长激素目前在国内分为粉针、水针及长效水针三种剂型,金赛药业是唯一三种剂型都有的公司,占60%以上的份额。
由于水针稳定性和便捷性更高,未来或将逐步替代粉针,目前水针已占据生长激素市场60%以上的份额。
从用药费用来看,粉针价格最低,粉针有一项适应症被纳入医保报销;水针和长效剂型均未纳入医保。水针、粉针通常为每日注射,长效水针每周一次。注射粉针、水针及长效水针的年费约为2万元、4万元、20万。
不菲的价格,没有阻止家长们的热情,需求与购买力形成了很强的正相关性。
长春高新在2021年半年报中披露,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华东地区,为公司贡献了39.28%的收入。
而实际上,曾经有个别销售为了提升业绩,还对家长们贩卖焦虑,甚至鼓吹「花费X万元,就能长高X厘米」。
一时间,生长激素一针难求。
直到被权威媒体曝光,提示家长避坑营销陷阱后,这种现象才得到缓解。
健康界联系多位医生了解目前行业现状,但都对此不予置评,普遍的回复是:「事件比较敏感,不方便发表看法。」
北京某三甲医院主任医师曾在微博上发文指出,现在很多家长都有「恐矮症」,但其实对于正常孩子来说,打生长激素并没有太多受益。生长激素治疗只适用于少数的有适应症的儿童,而且一定要找专业的医生去评估,而不是听一些机构的忽悠。
拦不住的暴利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生长激素产品,主要用于医治儿童生长激素缺乏症。
不过,成年人群也是生长激素未来要攻克的另一大领域。
从美国的经验来看,该国约有75%的长激素的使用者年龄超过20岁,主要的用途是抗衰老和增强肌肉。因此,从适用范围来看,我国的生长激素市场仍有很大的空间。
目前,金赛药业拥有国内唯一获批成人生长激素缺乏症的产品。
长春高新则在2月指出,公司在积极开展儿科推广的同时,成人适应症领域也正在进行积极的进行市场拓展,并已取得实质性突破,未来一定会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
缺少竞争、需求巨大、消费属性的背书,让生长激素公司享受到了超额的回报。
根据长春高新的财报数据,公司2019年、2020年、2021年毛利率分别为85.2%、86.7%、91.31%。
资料来源:长春生物2021年年报
3月31日,安科生物发布了最新财报,2021年该公司营业收入为21.69亿元,同比增27.47;净利润2.07亿元,同比降42.44%,对此安科生物的解释是对苏豪逸明、中德美联计提商誉减值准备约3.23亿元。
不过,安科生物的生物制品的毛利率仍达到88.38%。
资料来源:安科生物2021年年报
也就是说,以30IU的1031元挂网价格计算,即使去掉渠道、管理、研发等费用外,成本还不足140元。
所以,一旦参与集采,生长激素的制造者们「躺赚」的时代就将终结。
其实,集采的「利刃」仍高悬在长春高新头顶。3月17日,青海省药械集中采购网发布《关于调整部分药品价格的通知》中,金赛药业的长效水针,企业申报价从5600元/支降价到3500元/支,降价幅度达37%。
从过往情况来看,企业在地方采购中主动对产品降价,普遍被视为对集采或医保谈判价格降幅的「试水」。例如2019年11月降价进入医保的原研阿达木单抗(艾伯维),就曾试过在地方采购中主动降价一半来试水,最后当年国家医保谈判后的价格,仅相当于原价的四分之一左右。
因此,长春高新生长激素水针剂弃标广东联盟集采,但又在联盟地区旗下省份青海主动降价,也被业界认为是「规避大幅降价」的方式。
未来未可知。恐怕大部分患儿的家长还是盼望,集采能够挡住生长激素企业的暴利,毕竟,在中国能够一年消费5万、甚至20万的家庭,还是少数派。
不过,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在长期脱离院内场景的束缚后,生长激素早已被惯性的思维方式锚定为「自费药」。
健康界出品
撰文|隔壁老赵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