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可能“藏身”在口腔里!用“光”治疗苔藓?台江帮扶暖人心!记录“大白”的一天 | 广济一周
本期聚焦
浙大二院口腔内科
浙大二院口腔内科创建于1947年,首先在省内成立了牙周病专科、口腔黏膜病专科、牙体牙髓病专科,是浙江省口腔内科高等教育的发源地,是浙江省口腔临床、教学、科研的主要基地,也是中华口腔医学会牙周病学专委会副主委、常委,浙江省口腔医学会牙周病学专委会主委、副主委,浙江省口腔医学会第一届口腔黏膜病(中西医结合、罕见病)专委会副主委和浙江省口腔医学会牙体牙髓病学专委会副主委所在单位。作为浙江省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口腔内科,在全国著名牙周病专家陈莉丽教授的引领下,口腔内科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项、国家发明专利和国家实用新型专利7项、浙江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和三等奖1项等,综合实力居全国及省内前列。
口腔内科
牙周炎与幽门螺杆菌——
一对流窜作案的“凶手”!
牙周炎是由菌斑引起的慢性感染性疾病。根据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结果,34岁以上人群牙周健康者不足一成,其中牙周炎发生率超50%。
古人云:病从口入。口腔是消化道的起始,连接着消化系统、呼吸系统以及外界环境,这样重要的一个场所,也是病原细菌和有毒物质进入人体的一个门户,现有证据表明牙周炎与各种消化系统疾病有关。幽门螺杆菌(Hp)作为最为熟知的消化道细菌,国内感染率近60%,而除了胃部之外,它的另一个隐秘“藏身点”就是口腔内的牙菌斑。幽门螺杆菌感染会增加许多胃肠道恶性肿瘤的患病风险,已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列为明确致癌物。
2021年底,Cheng-En Sung等在牙周病学Top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Periodontology》上发表了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基于4955名受试者分析了牙周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之间的关系,发现牙周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风险呈显著正相关;在幽门螺杆菌感染人群中,罹患牙周炎的患者具有更高的胃肠道癌症死亡风险。牙周健康状况不佳时可能诱发口腔菌群生态失衡,间接导致幽门螺杆菌的胃肠道传播和感染,而接受过牙周治疗的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大大降低。
肠道健康,牙周护航!
解读人
谭静怡
口腔医学博士
口腔内科副主任医师
擅长各类牙周病诊断和个性化综合治疗,专注于宿主免疫与牙槽骨改建机制研究。
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生物医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浙江省卫生健康科技计划青年创新人才项目各1项,发表多篇SCI论文。
口腔内科
用“光”治疗苔藓?
口腔扁平苔藓患者福音!
口腔扁平苔藓(OLP)是一种常见的口腔黏膜慢性炎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网状型、斑块型、丘疹型、水疱型、萎缩型及糜烂型,超过一半患者会出现萎缩糜烂,常伴疼痛症状,若病损迁延不愈,则可能发生癌变。局部糖皮质激素是萎缩糜烂型OLP一线治疗方案,但长期临床应用存在较大问题,如诱导治疗抵抗或病情控制后较易复发、高血压、糖尿病、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念珠菌感染等。因此,有必要寻求更安全有效的替代措施。
近期,口腔医学知名期刊《Oral Disease》发表了一篇随机对照双盲临床试验结果(Ferri EP, et al. Oral Dis. 2021),比较了GaAIAs二极管激光与局部0.05 %丙酸氯倍他索凝胶治疗OLP的疗效、安全性、复发率发现:两种干预措施均具有显著降低受试者疼痛,减少充血糜烂面积,改善吞咽、咀嚼等症状的作用,且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更为最重要的是,在2个月随访期间,GaAIAs二极管激光组治疗有效的受试者均无明显复发迹象,表明GaAIAs二极管激光是一种疗效稳定又安全的替代方法。激光因其方向性好、能量高、密度高、发散度小、无痛快速,以及激光束照射到生物组织可产生光热效应、光电磁效应、光化学效应、生物刺激效应等优点,在众多口腔黏膜疾病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估中,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与证实。激光在口腔黏膜病中的应用不仅为临床工作者提供新的干预措施,也为患者带来了福音,减轻痛苦,提高病损治愈率,节约了医疗成本。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激光在口腔黏膜病学领域将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解读人
王翔剑
口腔医学博士
口腔内科主治医师
擅长口腔黏膜各类疾病,如口腔溃疡、口腔扁平苔藓、口腔白斑病、灼口综合征、唇炎、舌炎及口腔黏膜疑难病症的临床诊治。
主要研究方向为:口腔黏膜病的病因及其防治。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卫生健康科技计划青年创新人才项目各1项。在J Oral Pathol Med、Oral Surg Oral Med Oral Pathol Oral Radiol等口腔内科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
广济一周第97期到这里就结束了 感谢各位读者朋友的支持
如有相关建议或意见
欢迎在下方留言
审核 | 陈国忠
责编 | 来鑫萍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