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CU副主任——王娟:在ICU的主战场上创造生命的奇迹

2022
04/11

+
分享
评论
西安市儿童医院
A-
A+

没有突然的病情变化,只有病情变化被突然发现。作为一名儿童重症医学医生,她深知儿童危重症的抢救一定要早期识别,早期处理,只有这样才能及时挽救患儿生命,并改善预后。

SICU   王娟

坚守初心,不抛弃,不放弃,守护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与死神战斗到底。


/
/
/

Character introduction

王娟,中共党员,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现任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急救学组重症感染协作组委员,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急救学组重症超声和影像协作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儿童重症医师分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人文建设委员会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重症康复专业委员会儿童重症康复学组委员兼秘书,陕西省医学会儿科学分会青年委员,陕西省小儿外科医师分会委员,美国AHA高级生命支持导师。2016年赴以色列施耐德儿童医学中心参观学习。

擅长各种儿童危重症的救治,包括各型休克、脓毒症、MODS、暴发性心肌炎、呼吸衰竭、严重心律失常、肝功能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重度颅脑损伤、颅内感染、中毒、意外伤害及外科术后病人。


参与多项省市课题研究工作,发表SCI 2篇,核心期刊文章10余篇。2020年获得西安市儿童医院“最美医师”,院级“优秀住陪课程教师奖”,带领科室获得“先进教学科室奖”。

1工作中雷厉风行,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

2003年,王娟副主任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儿科系,同年进入西安市儿童医院工作。经过三年轮转,她对儿童危重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如愿成为了一名儿童重症医学科(PICU)医生。众所周知,PICU是一个时时刻刻面临着急危重症患儿的抢救的科室,工作强度高、节奏快,因此,不仅要求医生必须要有强健的体力,更重要的是强大的心理承受力。科室诊疗内容的特殊,铸就了独有的科室文化,雷厉风行是PICU医护人员的共同特点,她常年在此工作,更是如此。

在这个环境里,危重患儿病情发展迅速,常常护士一声呼唤,她就立刻飞奔至床边,需要对患儿病情在短时间内做出精准诊断及精确治疗。在抢救心跳、呼吸骤停的患儿时,她更要将自己幻化为“千手观音”,“去向家长告知病情”“签署知情同意书,”“其余医护行心肺复苏”“准备行气管插管” “准备呼吸机”……周围医护得令后集散而去,各自为战。作“千手”,还要作“妙心”,无数次危重患儿抢救过程中,她一边做着心肺复苏,一边在脑子中飞快地计算各种抢救药品所需剂量,及时下达口头医嘱。辛劳是自然,但成功的喜悦来自一次次成功复苏的时刻,所有的苦累一并抵消。

2012年,一例由外院转来的重度蜂蛰伤的患儿,孩子被马蜂蜇了数十个肿包,全身重度黄染,已陷入昏迷,当地医院束手无策,父母只好带着最后一线希望前来我院。王娟副主任作为住院总医师,在以往丰富的工作经验研判下,果断进行股静脉穿刺置管,开启了西北第一例儿童血浆置换。随着置换出来的深黄色废弃血浆,孩子慢慢清醒,后经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孩子最终痊愈。之后,PICU的血液净化技术迅速发展,每年可达600余例。2019年,她受聘为PICU副主任后,更是身先士卒奋战在危重症患儿抢救的第一线,同时协助科主任开展新技术、新业务:第一例NO吸入治疗严重低氧血症;第一例高频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第一例危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患儿DNA免疫吸附治疗;第一例西北地区双重血浆置换技术治疗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第一例体外膜肺治疗暴发性心肌炎……


2诊疗细致入微,设身处地,做患儿和家长的定心神针

危重症患儿的抢救必须迅速果断,但危重症患儿的康复又需要细心的护理,漫长的等待,这时就需要医生的耐心解释。特鲁多医生说: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在临床工作中,这句话也成了她行医生涯的座右铭。她常常告诉一线医生:家长怀揣着信任将孩子只身一人送进ICU(无陪人病房),内心慌乱无措是不可避免的,这就需要我们换位思考,尽量地用最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向家长解释清患儿的病情及预后,树立家长治疗的信心,抚平家长慌乱的内心,帮助家长决策最佳的治疗方案。

2020年7月,外院送来1个4月龄体重仅有4kg的孩子,孩子刚刚出生就进行复杂的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治疗,术后出现严重并发症,在外院行呼吸机通气,血液净化治疗长达近3个月。入院时,患儿瘦骨嶙峋,加之多重耐药菌感染,多脏器功能障碍,治疗最大的难关是“营养关”,营养改善不了,一切都是空谈。但患儿胃肠功能不耐受,又合并乳糜胸,只能优先考虑静脉营养。由于长期的住院治疗,患儿的周围静脉通路被破坏殆尽,颈静脉还没有最细的中心静脉置管粗,孩子瘦的皮包骨头,输液港放置困难。面对这些困境,她积极组织营养科、普外科、麻醉科多学科会诊,向家长详细解释患儿病情,最终家长同意冒险进行肠内营养这一建议。从每4小时1次的温水 5ml开始,逐渐递加,历时1月,终于加至每3小时1次的80ml的配方奶喂养,她慎始如终严密观察患儿病情变化,谨防出现喂养后并发症,耐心与家长细致沟通,随着营养的改善,孩子体重逐渐增长,经综合治疗后,患儿最终成功撤离呼吸机转入普通病房。去年的某一天,距离患儿出院已经近一年,家长向她发来了孩子后期成长视频及托人写的感谢横幅。

2021年被调入外科重症医学科后,她一如既往带领团队救治外科危重症患儿。一名汉中转来的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颈部脓肿并脓胸的1岁患儿,颈部存在一长达12厘米,深约2.5厘米的脓肿切开伤口,深处甚至可以见到血管鞘,面对心急如焚的家长,又是她一面慢言细语安慰家长,一面火速组织医护共同商讨救治方案,经过积极抗感染治疗、伤口清创冲洗、自制持续封闭负压引流,不到2周,巨大的颈部脓腔奇迹般地愈合了,家长留下了激动的泪水。至今,孩子健康成长,她与家长建立友好的医患关系。


3教学中循循善诱,有的放矢,力推重症医学多维度辐射

没有突然的病情变化,只有病情变化被突然发现。作为一名儿童重症医学医生,她深知儿童危重症的抢救一定要早期识别,早期处理,只有这样才能及时挽救患儿生命,并改善预后。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西北地区儿童重症医学起步晚,发展慢,她积极借助省医学会平台,举办儿童无创正压通气适宜技术推广,深入十余个市县,向基层医生讲授如何进行危重症患儿的早期识别和处理以及呼吸机的使用,协助基层建立儿童重症医学科,组建了以科室高年资主治医生为核心成员的教学小组,负责规培和进修医生的教学工作,结合国家对规培和进修医生的具体要求,严格制定教学计划,认真组织查房、讲座,使学生受益匪浅。作为一名儿科高级生命支持导师,她充分利用自己的平台,对所有的学生进行基础生命支持的训练和危重症的早期识别和处理流程的培训。在她的带领下,科室的教学工作得到了医院和学生一致的认可,她本人也多次获得“优秀带教老师”的称号。

儿童重症医学路漫漫,她将上下求索,守护儿童健康的最后一道生命防线!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家长,患儿,儿童,重症,治疗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第九季擂台赛官方群 加入
  • 手术室精益管理联盟 加入
  • 健康界VIP专属优惠 加入
  • 健康界药学专业社群 加入
  • 医健企业伴飞计划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5秒后自动关闭

您已认证成功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忽略 去看看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