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这6个河南常见癌,预防方法很简单

2022-04-08 15:09   老蔡导医

定期接种乙肝疫苗,不酗酒,能够有效降低肝癌发病率。

老蔡导医

“癌”的英语单词是cancer,本意是“螃蟹”。

癌怎么和螃蟹扯上关系了呢?

原来,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发现,患者体表可见的恶性肿瘤通常在外观上很像螃蟹,有一个坚实的中心,然后向周围伸出一些形如螃蟹腿的分支。

因此,希波克拉底就把这种恶性肿瘤称为karkinos,在希腊语中本意就是“螃蟹”。

希腊语单词karkinos在拉丁语中拼写变成cancer,转变成后来的英语,既表示“螃蟹”,也表示“癌症”。

癌症和螃蟹相似,都是张牙舞爪的。

对于患者来说,得了“癌”像是被判了无期徒刑或死刑,每一寸光阴都像是生命的倒计时,让生活充满了恐惧和绝望。

所以,一直以来,“癌”都是个让人谈之色变的话题。恐癌心理已成为社会公共心理的一种。

我们每个人都想避开“癌”,想让自己、家人一辈子都不得“癌”。

可我们身边或多或少,总会有亲朋好友患上癌,甚至有人因癌不幸去世。

这也让很多人对癌症产生了错误的认知,认为癌症就像抽奖,抽到谁谁就走。

老蔡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癌症远没有大家想象得那么可怕。

医学界早就认为,癌症就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只是一种慢性病。

它不仅可治还能够预防。

01   中国人患癌风险为20%

老蔡曾经采访过一位老专家,他的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

他说:“中国人对癌症的恐惧和误解太深、太久,中国,需要来一场癌症认识革命。”

革命的第一步,就是让老百姓了解到一点:癌症不是稀有病

一直以来,一旦某人被确诊为癌症,他首先会觉得自己是个特别不幸的人,生活中千千万万的人都与癌症无缘,为什么偏偏自己受到癌的“垂青”?

“我怎么这么倒霉?命运对我怎么这样的不公平!”这是癌症患者的普遍心理。

但,从医学的角度上来看,癌症并不稀有,它是一种普遍发生的疾病,是一种常见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下属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布的2018年最新全球癌症统计数据《全球癌症报告》,提供了全球185个国家和地区36种癌症的发病率、死亡率等相关数据。报告指出,除去其他客观因素与竞争性死亡原因,75岁之前累积患癌风险为21.4%。

按照不同的国家细分,据估计,75岁前发生癌症概率最高的为澳大利亚,约41.9%,而美国约33.3%,排名第五。亚洲,韩国癌症发病率最高,累积风险是30%,排名第21,日本以24.6%的风险排名第46,而中国人的整体风险是20.6%。如果活得更久,风险会更大。

所以,从理论上来说,只要我们活得够久,早晚会得癌 。我们完全不必因为患癌而自暴自弃。

02   我国癌症死亡率高,“锅”不全在癌

老百姓恐癌,恐的不是癌,是癌的死亡率。

2022年2月,国家癌症中心发布了最新一期的全国癌症统计数据。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癌症新发病例为406.4万,死亡人数241.4万。

89521649374541843

如此高的死亡率,是大家担惊受怕的主要原因。

但高死亡率这口“锅”,癌本身只占一部分。

以胃癌为例,中国、日本都是胃癌高发的国家。

2013年日本确诊癌症86.2万人,其中有21万人是胃癌;每年有近5万日本人死于胃癌,占日本因癌死亡人数的1/4。

按人口比例来算,日本全国人口1.27亿,胃癌发病率为165/10万,早癌发现率大于60%,五年存活率为86%。

2017年中国癌症中心公布数据显示,中国2015年度新发胃癌68万例,胃癌死亡50万例,占我国所有癌症的近1/3,发病率和死亡率均约占全球总数的50%。

同样都是胃癌,同样都是黄种人,为什么数据差别这么大呢?

河南省肿瘤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万相斌表示,这跟日本胃癌早筛做得好,有着分不开的关系。

由于50岁后是胃癌的高发年龄段,所以,在40岁左右进行胃癌筛查,是发现早期胃癌的最佳时机。

日本在1983年根据《老年人健康和医疗服务法》将胃癌筛查纳入国家计划,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每隔1年就要做一次内镜检查。

所以,日本的胃癌患者多数在早期就被发现了。

和日本不同,受传统观念等因素的影响,我们国家的多数老百姓的健康意识尚未到位,体检意识相对较差,总有些人认为没有症状就是没有问题,种种原因导致了我国胃癌患者多数是在中晚期症状明显后才被发现的。

早、晚期癌症的5年存活率有着天壤之别,万相斌告诉老蔡:“早期胃癌九生一死,晚期胃癌九死一生。”

这,还仅仅是在我国发病率排名第三的胃癌。

比他发病率更高的还有肺癌、肝癌。

所以,比治癌更重要的是防癌。

03   很多癌症,完全能预防

世界卫生组织曾提出过,很多癌症完全可以预防,且高发癌大多与生活方式和环境有关。

如肺癌、结直肠癌、胃癌、食管癌、宫颈癌、肝癌等。

1、肺癌

肺癌高发的主要原因是吸烟,全球2/3以上肺癌死亡由吸烟所致。

河南省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医师吴红波告诉老蔡:“吸烟是导致肺癌的主要元凶,开始吸烟的年龄越小,患肺癌的概率越高。”

“三个20”人群,即吸烟20年以上的人群、20岁以下就开始吸烟的人群、每天吸烟20支以上的人群,都是肺癌的高危人群。

另外,中国特有的烹饪方式如煎、炸、爆炒、烧烤,重复使用食用油,厨房不通风,没有科学的购置、安装和使用抽油烟机等等都会造成厨房油烟污染。这有可能是导致肺癌的原因之一。

但吴红波强调,除特殊职业和长久居住的人群外,普通人不必过于担心环境、厨房油烟等问题,它们并不是导致肺癌发病的主流因素。

目前,吸烟仍是导致肺癌的主要因素,预防肺癌的最好的方法也是戒烟。

2、结直肠癌

结直肠癌,也是我国高发癌种(结肠癌和直肠癌被统称为结直肠癌或者大肠癌)。

结直肠癌近年来发病率仍在逐渐升高,在大城市的白领人群中发病上升尤其明显,而且出现年轻化趋势。

万相斌提到结直肠癌是一种“富贵癌”,吃得越好,运动越少,发病率越高。

过去人们生活拮据,结直肠癌在我国并不常见。如今人们生活水平大幅提高,高脂高热食物摄入越来越多,使得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不断上升。

高脂饮食不断增加,蔬菜水果摄入较少,缺乏有助于消化和分解脂肪的膳食纤维,饮酒、吸烟等都是结直肠癌发生的行为因素。

此外人们运动量整体减少,缺乏运动的人们,更容易发生肠道蠕动减缓,刺激肠壁引起排便紊乱,使毒素在肠道内延长滞留时间,对肠道造成更重的负担,也增加了致癌物与肠道接触的机会,增加罹患大肠癌的风险。

虽然我国结直肠癌的死亡率偏高,实际上,结直肠癌的发展很缓慢,潜伏期较长。

万相斌说:“大肠癌几乎都是从大肠息肉演变而来的,但从息肉发展到癌,往往需要10多年的时间。”

14511649374543514

所以结直肠癌也是最好预防的癌症之一,只需要定期做肠镜,就能预防它。

肠镜检查是下消化道恶性肿瘤筛查和疾病诊断的金标准,早期肿瘤还可以在肠镜下手术治疗,免去了开刀的痛苦。

万相斌建议:

有结直肠癌家族史的人在20~25岁就要做肠镜,每1~2年复查一次。

普通人40岁以上,应3~5年做一次肠镜。

3、胃癌

在我国,胃癌是第二大高发恶性肿瘤,约占全球42.5%,患者人数占全部肿瘤人数的1/4,也称为中式癌症。

中国早期胃癌的诊断率低于20%,许多患者发现就是中晚期,错过了最佳诊断时机。

大多数早期胃癌患者没有明显的症状,因此胃癌早期的诊断显得尤为重要。

万相斌提到,目前,对胃癌诊断而言,最有效的方式还是胃镜检查。有经验的内镜医师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病变的部位和范围,病变的颜色、触感和边界情况,从而对病变的性质进行判断。

前文也提到,日本就是通过普及胃镜检查做到降低胃癌死亡率。

除了胃镜预防胃癌以外,万相斌强调普通人还需注意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是人类最常见的慢性感染病之一。幽门螺杆菌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瘤、胃癌等疾病密切相关。

我国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高发国家,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我国胃癌的主要病因,根除幽门螺杆菌,尤其是早期根除可降低胃癌发生率。

在日本,医生们把根除幽门螺杆菌形容为“扑火”,为了降低胃癌的发病率,他们提倡从儿童和青年人就开始筛查幽门螺杆菌,并及时根除。

所以,确认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人,及时治疗根除幽门螺杆菌,也是预防胃癌的重要手段。

4、食管癌

胃镜除了预防胃癌以外,还有一个好处。

胃镜的检查需要经过三道门,分别是咽部-食管交界、食管-胃交界(贲门)和胃-十二指肠交界(幽门)。

胃镜检查一定要先经过食管,所以胃镜在检查胃部的同时,还能顺便把食管也检查一遍,能有效地预防食管癌。”万相斌补充:“这是上消化道的特性,也是北上广等地的一些大医院把上消化道单独成立科室的主要原因之一。”

河南是食管癌高发的大省,单靠做胃镜并不能完全杜绝食管癌,想要远离食管癌,还要做到少喝酒、少吃烫食、少吃腌制食物。

烈酒、烫食和亚硝酸盐含量高的腌制食物都会对食管粘膜造成不同程度的刺激,使其发生变性、坏死。经年累月,食管黏膜就可能发生癌变。

5、宫颈癌

宫颈癌是最好预防的癌症,没有之一的那种。

河南省肿瘤医院妇科副主任医师李雷博士告诉老蔡,宫颈癌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种病因明确的癌症,99%的宫颈癌都与HPV持续感染有关。

大多数患者都是通过性生活感染了高危型 HPV 病毒导致的。

但要明确一点,HPV「阳性」 ≠ 宫颈癌。李雷表示,70%~80%以上的女性都有感染HPV病毒的可能,这些人不一定都会得宫颈癌。只有长期、持续的高危型 HPV 感染,才会增加宫颈癌前病变的风险。

初次性生活过早、多个性伴侣;初潮过早、多孕多产、早年分娩;卫生习惯不良、不洁性生活等都是宫颈癌高危人群。

远离宫颈癌的威胁,最有效的手段就是HPV疫苗接种。

接种 HPV 疫苗,不仅能预防宫颈癌,还能降低阴道癌、肛门癌等其他癌症风险,以及造成生殖器疣的 HPV 感染,对健康意义重大。

关于接种HPV疫苗,李雷提到:“无论九价、四价还是二价HPV疫苗,9-14岁是最佳接种时期,有相关研究显示,在此年龄段接种HPV疫苗,一针就能起到非常好的保护作用。”

如果错过这个年龄段,可以按照以下标准选择疫苗:

2 价和 4 价疫苗(适合 9~45 周岁女性)即满 9 周岁可以开始接种第一剂;满 46 周岁后不再接种。

9 价疫苗(适合 16~26 周岁女性)即满 16 周岁可以开始接种第一剂;满 27 周岁后不再接种。

85741649374544771

“女性没有必要特别追求9价疫苗,接种4价、2价疫苗也能够防御高危的16、18型HPV病毒。”

国内研究显示,在中国,超过 84.5% 宫颈鳞癌病例与 16、18 型病毒感染有关。

因此不管接种哪个疫苗,都基本能满足女性预防宫颈癌的需求。

除此之外,李雷建议如果条件可以,男性最好也接种HPV疫苗。

一方面是HPV疫苗能预防相应型别 HPV 病毒感染所引起的 95.9%肛门癌、84.6%阴茎癌和89.7%头颈部癌症,以及90% 生殖器疣,如尖锐湿疣等。

另一方面,男性接种HPV疫苗也能降低将HPV病毒传染给伴侣的概率,保护伴侣健康。

6、肝癌

肝癌,是我国发病率第五,死亡率第二的癌症,2020年我国因肝癌死亡的人数,占全球的50%以上。而这背后的“罪魁祸首”,除了我们熟知的熬夜、喝酒外,更多的是乙肝病毒。

乙肝病毒感染是我国肝细胞癌的首要病因。作为曾经的乙肝大国,上世纪八十年代,全国约有1.2亿名乙肝病毒(HBV)携带者,占当时全球HBV携带者的三分之一。千禧之交,我国一度沦为乙肝、丙肝、酒精肝等肝病的“重灾区”。时至今日,中国依然有约7000万例乙肝病毒感染者。

90%的肝癌患者是由从慢性乙肝和丙肝发展的肝硬化,“进化”而来的。作为肝癌的最大的“元凶”,慢性肝炎会对肝脏造成持续的炎症性损伤,久而久之便会引发越来越多的基因突变和免疫逃逸,从而累积患癌风险,并最终实现肝癌的“养成”。

可以说预防乙肝,就大概率能避免患上肝癌。乙肝病毒经常通过母婴、血液、性行为进行传播。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病毒感染最有效的方法。免疫力低的人、乙肝阳性者的家属等人群最需要接种。乙肝疫苗全程需接种3针,需按照0、1、6个月程序,即接种第1针疫苗后,间隔1个月及6个月注射第2及第3针疫苗。

此外,酒精作为公认的一类致癌物,也是肝癌的另一“罪魁祸首”,当酒精进入人体后,通过代谢产生乙醛,乙醛本身具有毒性,会对多数器官造成伤害。同时,大量摄入酒精会使肝脏处于超负荷状态,进而造成损伤,严重者会演变成酒精性肝硬化,而肝硬化的下一步,是肝癌。

所以,定期接种乙肝疫苗,不酗酒,能够有效降低肝癌发病率。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胃癌,癌症,预防,接种,疫苗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