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准入的药品标准有哪些?(中篇)
上一篇,我对比了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发布的《医疗机构药品遴选指南》(以下简称天总版)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发布的《中国医疗机构药品评价与遴选快速指南》(以下简称北天版)主要内容。
由于两家用的遴选方法不尽相同,因此,我们今天继续来看一下之间的差别,以及对药品企业的影响。
两个指南的对比,我将分两个部分进行对比分析:
1、与药品本身直接相关的部分
2、与药品本身间接相关的部分
今天我们先来看一下与药品本身直接相关的部分有何差别。
首先看疗效。
北天版的分了5个等级:
诊疗规范推荐(国家卫生行政部门)20分
指南I级推荐(A级证据18分,B级证据17分,C级证据16分,其他15分)
指南II级推荐及以下推荐(A级证据14分,B级证据13分,C级证据12分,其他11分)
专家共识推荐10分
以上均无推荐6分
天总版分了三个方面:
指南推荐级别和强度:待遴选药品适应症疾病相关指南中对遴选药品的推荐级别和强度
临床路径:待遴选药品是否纳入适应症疾病的临床路径
疗效证据和级别:待遴选药品相关疗效研究的证据及质量级别
以上证据等级都是Ic,推荐强度:强推荐
两个指南相同或相似的部分是:
都以规范或指南作为重要评估手段,且级别越高越好。企业未来在上市前、后的临床研究都将越来越重要,没有“疗效”证据的很难获得医院准入认可。当然临床研究怎么做,形成什么样的证据,也会成为很重要的课题。
不同的地方在:
北天版的明确把我国的诊疗规范推荐放在最高等级。这样对于我国中(成)药或许有利。
天总版的增加了临床路径和疗效证据级别的考量。前者考虑了和医保支付相关的政策衔接,后者考虑了无指南推荐产品,譬如新药,部分证据还未被列入指南。对于临床路径的准入,建议各大企业都要关注,未来或许成为门槛之一。
其次,安全性。
北天版的描述如下:
天总版的描述如下:
北天版的评分信息来源不仅是药品说明书,还包括药品注册资料,《马丁代尔药物大典》《新编药物学》,英文文献数据库: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文文献库:CBM、CNKI、VIP、万方数据库、DRUGS数据库,Micromedex数据库,Update数据库,FDA、NMPA等政府网站信息发布的安全性信息。
天总版的评价,尤其是药物警戒包括药物不良反应,但不局限于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和报告,它贯穿在药品前期研发和上市后的全生命周期。(药物警戒是指发现、评估、理解和预防药品不良反应及其他任何与药品相关问题的科学和活动。)也不仅来自说明书。
这样来看,两个指南的差异性就不大了。不过对于药品企业来说,尤其是国内的企业,产品的不良反应管理就变得更重要了。当然,了解产品弱点的往往是竞争对手。
再次,其他药学相关内容
北天版的侧重在以下内容:
指南还涉及贮藏条件和有效期。
天总版的侧重在以下内容:
北天版的评分内容来看,主要是站在药学专业人员角度进行评估,而天总版的会问临床是否适用,偏向站在临床角度进行评估。
两个指南都把原研产品放在第一位,尤其天总版的还考量质量标准,那么对于原研产品有利。其次还都涉及到一致性评价。看起来对于过评的药品会偏爱一点。
比较特殊的是天总版的涉及到国内企业药品国外注册、申报和销售情况,这是一把双刃剑,从最近信达生物的PD-I美国暂缓审批来看就明白了。不过这项属于弱推荐,估计参考罢了。
北天版的还涉及贮藏条件和有效期,那么对于企业研制产品可以多考虑剂型问题,对于需要低温保存的生物制剂来说就相对麻烦点。
最后,比较一下适用范围。
北天版的涉及:临床是否必需,有无可选药物
天总版的比较复杂:
天总版的尤其提到了:
1、市场占有率
2、罕见病用药
3、可替代药品的不同情况
其中市场占有率:以“药物临床使用率及使用情况”指标对待遴选药品进行评价。各医疗机构可根据自身情况设置市场占有率的遴选阈值(证据级别:Ib;推荐强度:强)。
因此,所谓的市场占有率侧重在临床使用的范围。对于适应症较多的产品有利。
关于罕见病用药,虽然天总版写的很详细,但实际情况估计会看临床需求,毕竟有些罕见病真的很罕见,如果备货较多容易失效。
需要注意的倒是关于可替代产品的说明,范围从小到大依次看:通用名相同否、化学结构相似否、药理分类相同否和临床效果相似否。这样分法,可被替代的产品可能就多了。对于企业研发的要求更高了。
综上所述,无论是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发布的《医疗机构药品遴选指南》,还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发布的《中国医疗机构药品评价与遴选快速指南》,都对产品疗效、安全性、药理、药剂、适用范围等做出了相应的要求和评估条件。因此,企业负责准入的人员可以根据这些要求,准备好相应的资料来应对。当然,如果了解竞争对手有什么也变得更重要了。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