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麻醉学科的发展与未来--2022年中国麻醉周

2022-04-07 21:11

 随着医疗技术及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围术期镇痛理念也在悄然发生着变革,从过去仅注重围术期镇痛效果、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正在向关注围术期镇痛可否加快术后脏器功能康复转变。

  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CAA)和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CSA)将每年 3 月的最后一周定为“中国麻醉周”。2022年度“中国麻醉周”活动,主题为“敬畏生命,关注麻醉—— 无我,手术曾经痛苦难耐;有我,安全无痛得以保障”。

  世界上最早的麻醉出现在1800年前的中国东汉末年,华佗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麻醉剂——“麻沸散”。

  乙醚麻醉应用于外科被认为是现代麻醉学的开端。Morton医生是第一个将乙醚吸入麻醉通过新闻媒体呈现给世人,被大众认为是“乙醚麻醉的发现者”,就像他墓志铭上所说的一样:“在他以前,手术是一种酷刑;从他以后,科学战胜了疼痛”。

  但是,真正被官方认可的乙醚麻醉发现者却是Long医生,每年的3月30日的美国国家医师节,就是为了表彰医生对于人类健康和社会进步的贡献而设立。麻醉的出现改善了患者就医体验,提升群众就医获得感,使麻醉成为人民群众舒适化医疗的刚性需求。但目前,麻醉人力资源的供需矛盾较为突出,国家的政策导向正在逐渐发挥作用,麻醉专业人员的投入和学科建设的加强正在成为可能和行动。

  正因国际医生节起源于第一位实施乙醚全麻的麻醉科医生,更为了纪念麻醉学的诞生,对促进人类健康发展、人类文明社会的进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2017年开始,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组织各省市麻醉学分会及各医疗机构麻醉科于每年3月的最后一周开展为期一周的麻醉知识科普公益活动,称为“中国麻醉周”。

  “中国麻醉周”活动旨在提升公众对麻醉学相关知识的认知度,确保围术期安全,改善患者诊疗和围术期舒适度。

  随着医疗技术及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围术期镇痛理念也在悄然发生着变革,从过去仅注重围术期镇痛效果、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正在向关注围术期镇痛可否加快术后脏器功能康复转变。最大化程度满足镇痛需求的同时,将相关副作用降低到最小,使患者处于舒适化状态,以此带来良好的就医体验。麻醉科高度重视围术期镇痛服务,对重大手术及有镇痛意愿的患者,积极提供术前超前镇痛、术后自控镇痛、超声引导下精确的神经阻滞等多模式镇痛服务。

  此外,麻醉科在满足围术期镇痛需求的同时,最大程度提供舒适化诊疗服务。长期以来,手术室是麻醉医生的主战场。随着“舒适化医疗”的普及,手术室外的麻醉成为麻醉科及麻醉医生又一重要阵地。麻醉学科是开展“舒适化医疗”的主导学科,也是主导“舒适化医疗”的主力军。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麻醉医生越来越多地参与分娩镇痛、无痛胃肠镜、无痛气管镜、介入手术、口腔舒适化医疗、儿童特殊检查等工作中,大大减少老百姓就医诊疗时的不适体验,提高医疗安全性及患者满意度。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舒适化诊疗成为麻醉学科为之努力奋斗的又一目标。

  最后,在做好临床麻醉工作的同时,积极倡导“安全麻醉、学术麻醉、人文麻醉、品质麻醉”,安全是底线,学术是内涵,人文是境界,品质是素养。通过这4个方面提升麻醉内涵,提高麻醉医生在临床麻醉中的重要性,从而体现麻醉医生的价值。让更多的老百姓了解麻醉、认识麻醉,从而享受麻醉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围术期,舒适化,麻醉科,麻醉学,麻醉,镇痛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