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推动新冠疫苗注册上市,序贯接种国产mRNA疫苗何时成真?
自2020年除新冠大流行以来,新冠病毒突变株不断出现,目前奥密克戎(Omicron)也已进化到了第二代。当前正在上海流行的正是第二代奥密克戎毒株 BA.2,其传播力度已是早期新冠病毒的3-5倍,这大大增加了新冠疫情的防控难度。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突变株的不断出现,之前接种的疫苗的保护性逐渐下降,加强接种已成为必然。临床试验显示,采用不同技术平台的新冠疫苗的序贯接种可形成优势互补,提高免疫反应的强度、种类,增加中和抗体的广度和持久性。此外,序贯接种还能有效缓解新冠疫苗供应不足和可及性问题,增加免疫程序的灵活。
不久前,香港大学医学院公布了香港第五波奥密克戎疫情发展模拟模型,数据显示,在预防轻症/普通症方面,mRNA疫苗表现更佳。
近日,上海市发布了《上海市全力抗疫情助企业促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上海支持新冠病毒防控创新产品研发及产业化的举措备受关注。
根据这一《措施》,上海将推动新冠病毒疫苗、快速检测试剂、特效药物等疫情防控创新产品快速形成有效产能、注册上市和投入应用。上海将通过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等,对新冠病毒疫苗、药物、诊断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给予支持,通过科技创新计划专项资金对相关产品按照不同临床试验阶段给予后补助支持,帮助相关企业加快产品审批进度,推动疫情防控创新产品快速形成有效产能、注册上市和投入应用。
斯微生物成立于2016年5月,是中国率先开展mRNA药物研发生产的平台型企业之一。是上海市唯一的国家联防联控疫苗专班的牵头单位, 在过去的两年里,斯微生物组建了600人以上的平台团队,是国内少数打通mRNA全流程生产线的企业。
斯微生物CEO李航文表示,斯微生物自主研发的新冠mRNA迭代疫苗正在老挝开展2期临床试验;在巴西,斯微生物已经获得临床1期、2期、3期的批件。目前斯微生物正在推进相关工作,争取早日获批上市。据透露,斯微生物已完成了4亿剂产能的建设。
对上海支持新冠防控创新产品研发及产业化,李航文表示:斯微生物会全力以赴,不断完善并加速推进产品开展临床试验和上市。他透露,目前,斯微生物已经在上海周浦和奉贤建成了现代化生产工厂,可实现大规模量化生产。斯微生物已成功搭建了应急mRNA疫苗技术平台体系,致力实现“一个产品”高效中和“多种变异株”的能力,为国家紧急应对各种新冠变异株提供强大疫苗应急保障。
目前,全球已经有2款mRNA新冠疫苗获批上市,斯微生物、艾博生物、丽凡达、深信生物、蓝鹊生物等多家中国生物医药企业也专注于新冠mRNA疫苗的研发 。
李航文表示,递送技术是mRNA行业的核心壁垒,也是mRNA疫苗研发的难点,如何精确地将体外转录 mRNA 输送到特定类型的细胞处,即靶向给药、吸入给药等,仍需进行持续不断的努力。
目前已经上市和正在研发的新冠mRNA疫苗基本都以生物医药企业Arbutus研发的LNP递送系统为基础,或产生专利纠纷。
沈海法曾在肿瘤治疗领域深耕30多年,2021年,沈海法从美国归来,出任斯微生物CTO,此前,沈海法及其团队发明了LPP递送系统,并获得多国专利。LPP是一种类病毒样递送平台,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可以实现精准送药,帮助激发机体免疫细胞活力,进而清除体内病毒。他形象地解释,LNP递送系统就好像“肥皂泡”,进入人体会“飘”,从而影响精准递送,并在稳定性等方面仍需要进一步改进。
复星医药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吴以芳认为, 全球新冠疫情暴发至今,中国企业显示出了自身优势,比如,灭活疫苗快速研发上市,但是在一些尖端技术研发上仍有差距。比如mRNA疫苗领域以及治疗药物上面,跨国公司很早就有布局储备。他认为,中国药企处于赶的过程当中。据悉,新冠疫情暴发之初,复星医药便通过与德国知名药企战略合作,共同开发mRNA新冠疫苗。截至2022年2月末,mRNA新冠疫苗复必泰在港澳台地区已累计接种超2000万剂。
序贯接种强调的间隔接种不同技术路线的疫苗。此前,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王华庆介绍说,美洲、欧洲和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已开始实施序贯加强免疫接种。中国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专家组成员邵一鸣亦曾表示,对于变异性强又很难对付的病毒,经常采用序贯免疫的方式接种。
对于mRNA是否可以参与序贯接种?会有怎样的效果?李航文表示:多项研究表明,灭活疫苗+新冠mRNA疫苗的序贯会显著提升人体中和抗体水平,进而提高疫苗保护效率。李航文介绍,序贯接种既可实现不同疫苗间的优势互补, 又可尽可能规避副作用。各人体质不同,可能对某一类疫苗产生的副作用多一些。在他看来,在中国绝大多数民众已接种了两针灭活疫苗的当下,mRNA疫苗或是序贯接种的最佳选择之一。
如今,mRNA成为生物医药领域关注焦点, 学者们将mRNA与疫苗技术、纳米递送、免疫治疗以及基因治疗等密切结合,为人类解决传染病、癌症以及遗传性疾病等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
李航文直言,在修饰核苷减少副作用方面,中国企业总体仍然处于跟踪国际的水平,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核苷修饰方法及专利保护。同时,mRNA疗法的临床效果、副作用以及预后反应的关系尚缺乏大规模系统全面的比较研究。不过,这些也将成为中国生物医药企业努力和研发的新方向。
李航文十分看好mRNA技术的应用前景。他说,未来可以运用mRNA 技术开展全部药物治疗。吴以芳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mRNA技术未来的应用前景是非常广泛的,mRNA或是下一阶段出成果最多的技术领域之一,甚至可能就是最核心的热点。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