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那段疯传的录音,透露了什么?

2022-04-03 20:54

有段上海市民向疾控女领导投诉的电话录音,昨天在多个群里流传

有段上海市民向疾控女领导投诉的电话录音,昨天在多个群里流传,没听过的就算了,听过的可能会有些想法,陶医生觉得作为一名前疾控中心传染病防治的专业人员,有必要站出来澄清一下。

陶医生的看法是:

1 录音是真的。

这位疾控女领导不是上海市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而是浦东新区疾控中心传染病传染病防治科的朱科长。我熟悉她,也是一位敢于直言的资深专业人员,以前我们同在免疫规划战线上,她曾经是我的大姐,我业务上经常向她请教。

2 核酸结果不一致也是真的。

上海的健康云小程序上显示核酸阴性,但疾控中心通知核酸阳性需要隔离,这种矛盾的事情真实存在。

原因很可能是存在信息传递/衔接的bug,或是其他一些尚未披露/找到的原因。但是,没有理由认为疾控中心会无故判定阳性;也没有理由认为,健康云是故意把阳性显示为阴性。

朱科长在电话中称健康云的结果为假,这应该理解为一种气话。因为健康云和疾控掌握的核酸检测结果不同步,让她们疲于向市民解释,心里有一股怨气,加上投诉者有点逼问,她一时用词不当。

3 以哪个核酸结果为准?

如果疾控中心与健康云的核酸结果出现了矛盾,我建议以疾控中心判定为准。因为疾控中心掌握最鲜活的一手信息,出错的可能性比健康云要小。

4 感染者应该怎么办?中国人疾病观的误区

投诉者的长辈身体并无大碍,我认为居家隔离是对其最有利的策略。目前隔离点的条件大多不是太好,去了隔离点,可能反而因为折腾而罹患其他疾病。

中国人的疾病观存在一个很大的误区:疾病必须治疗,治疗就必须吃药打针,否则就不算治疗。

实际上,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类与微生物之间的攻防战从未停歇。对于病毒感染性疾病,有效的药物很少,那些冠以杀病毒或挫病毒头衔的药物,对人类的帮助并不大。只有疫苗和人体自身的天然免疫力,才是对抗病毒感染的主要力量。

也就是说,要么接种疫苗预防病毒感染,要么感染之后通过休息、吸氧等支持治疗,等待人体自身免疫力战胜感染。大多数人每年会得的感冒,就是一种最常见的病毒感染,实际上没有真正的治疗药,白加黑之类只是控制症状罢了,最后痊愈还是靠自己。

就目前的奥密克戎病毒来看,感染后无症状或者仅有感冒症状者占绝大多数,居家隔离是最佳策略。如果病情加重,再请求医疗帮助。这样就不会出现医疗资源被挤兑耗尽的问题。

5 居家隔离要考虑哪些问题

当然,居家隔离需要解决几个问题。

一是不得出门,这个可以通过门禁装置和严刑峻法来实现;

二是生活和医疗保障,这个可以通过微信或电话,与居委建立联系,居委/大白每天上门一次,提供生活物资和健康访视;

三是生活垃圾和排泄物处理,垃圾和排泄物里都可能有病毒,必须对垃圾做好无害化处理,同时对排泄物采取消毒措施后再冲入排污管道。后者需要对建筑物排污系统进行评估,避免出现像非典时期香港淘大花园那样的全楼感染。

总之,居家隔离是完全可以考虑的选项,不应该只有方舱医院一条路。

正好看到了网友自发的【发给全上海的承诺和倡议】,表态支持居家隔离,对感染的邻居给予人文关怀,明确共同目标是病毒。

我觉得这个倡议非常体现上海人的风格,如果真能获得官方认可,那是上海市民探索防疫策略的重大贡献。

6 疫情超出预案设想,执行总有漏洞

如此巨量的感染者,都要按甲类传染病进行管理,没有哪个城市受得了。

预案要做到数万人罹患甲类传染病的规模,这种预案肯定也是看上去很美,在实践中一定顾此失彼。

别和陶医生杠,陶医生经历过非典、甲流、禽流感的三重实战考验,对重大疫情防控的管理与执行有所了解。

就算预案写得天衣无缝,但实际是人在执行,不是机器在执行。每个人对预案的理解程度不同,一层层执行下去,走样是难免的,特别是到了基层,更是不应该奢望。

我觉得,只有像刘慈欣的科幻小说《超新星纪元》那样,实现所有人的大脑接入联网,才有可能接受统一指挥,做出步调一致的行动,实现各位网友理想中的完美应对疫情。

当我们都还是肉身时,真的做不到完美。大家善意调侃一下就行了,讽刺挖坑苛责都大可不必。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疾控中心,隔离,居家,健康,核酸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相关推荐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