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了!襄阳这条“高速路”通到家门口!
近日,
一条救治生命的“高速路”打通了
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胸痛救治单元
在樊城区实现全覆盖
看看有没有通到您的“家门口”
胸痛救治单元是急性心血管疾病的救治“前哨”,为急性发病患者第一时间提供快速而准确的诊断、危险评估和及时正确的处置、转运救治,从而减少发病后早期救治延误,降低死亡率。
今年3月,在市卫健委的主导下,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与樊城区太平店中心卫生院、牛首卫生院、朱坡卫生院、竹条卫生院、柿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王寨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六家基层医疗单位签署协议书,率先将胸痛救治单元延伸到乡镇,打通胸痛起跑救治基层“第一公里”。
央视报道我院胸痛中心
3月4日,72岁的王先生(化名)因胸痛24小时,到太平店中心卫生院就诊。一场与时间赛跑的胸痛急救就此上演。
到达太平店中心卫生院后,10分钟内,医务人员便为王先生完成了心电图检查,随后立即将结果上传至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胸痛中心微信群。微信群值班医生迅速诊断,秒速回复“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随后,太平店中心卫生院迅速联系120,不到1个小时,患者转入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该患者得到及时救治。
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负责人黎晓兰主任医师表示,心血管疾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其中最“凶狠”的便是急性心肌梗死,它起病急、进展快,如果不能在120分钟黄金时间内得到救治,致死致残率极高。可目前,在我国,急性心梗患者从发病到进入医院,平均时间远超2个小时。究其原因,一方面,一些农村地区缺乏救治条件和能力,患者发病后得不到及时救治。另一方面,多数患者发病后选择自行前往医院,没有通过120进行急救转运,无形中也拉长了救治时间。如何缩短生命抢救“时间窗口”,破题之举正是加强基层医疗机构水平,普及公众健康素养,为此,胸痛救治单元应运而生。
黎晓兰主任医师说:“在帮助创建胸痛救治单元中,我们反复强调联合救治和转运流程,如10分钟内完成心电图检查、10分钟诊断、救治实现‘双绕行’(绕行急诊,绕行CCU)、‘患者未到,医生先到’“先救治后收费”等,就是为了不断缩短生命抢救'时间窗口',为老百姓打通一条及时、高效、畅通的救命通道。”
为了帮助基层医疗机构建设规范化的胸痛救治单元,一个月来,市第一人民医院为六个基层医疗单位提供专项支持,通过开展心血管疾病诊治继续教育培训、接受医生进修、走基层查房、胸痛微信群等多种形式,将更多的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至乡镇卫生院。
目前,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积极夯实“323”攻坚行动,构建并推广“地市级胸痛中心—县级基层胸痛中心—乡镇胸痛救治单元—村卫生室”的急性胸痛协同救治体系,开创襄阳市胸痛救治单元建设的新模式,让更多心血管疾病患者就近得到救治。
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建立胸痛救治单元,打通急性胸痛救治的“起跑第一公里”和慢病管理的“最后一公里”,在助推健康中国、乡村振兴的建设,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水平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胸痛中心
2007年5月,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就率先创立了急性心梗患者救治绿色通道,先后与12家医院建立网络心电中心。2016年7月,并以优异成绩通过“中国胸痛中心”认证。该胸痛中心是国家批准的第八批成员,将有效的提升襄阳市的急救效率。
“一方面在院内优化流程,一方面在院外整合资源。”黎晓兰介绍,目前,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已建立胸痛救治快速响应机制,从接诊到治疗时间大大缩减为12分钟,完全媲美据文献可查的德国9分钟的最短救治时长记录。同时,该院在胸痛救治方面多年积累,有能力、有信心和所有签署协议的基层医疗单位一道,通力合作,护佑生命。
目前该科拥有“五中心,一基地”,分别是国家级“胸痛中心”“房颤中心”“心衰中心”“高血压达标中心”“心脏康复中心”,还是“中国心衰中心示范基地”。
央视报道我院胸痛中心
【延伸阅读】
“五中心,一基地”的相关报道
内容审核|黎晓兰
编辑丨陈文
审稿丨龚波
策划丨张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