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敏教授:CAR-T全流程管理是走向血液肿瘤更佳治疗效果的必经之路
CAR-T细胞免疫疗法在恶性血液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日益广泛,随之而来的有关CAR-T全流程管理问题也受到大家的关注。
在由中国女医师协会靶向专委会举办的“血液肿瘤高峰论坛·POST-ASH专题会”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肖敏教授进行了以“CAR-T全流程管理之实验室多平台联合监测”为题的主旨报告,为了帮助大家更好了解讲题相关内容,我们特邀肖敏教授进行专访,现整理内容如下。
1
在您看来为什么要建CAR-T全流程管理实验室监测体系?
肖敏教授:CAR-T细胞免疫治疗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在治疗复发难治恶性血液肿瘤上已经取得了很多重大突破,临床实践中也能够达到一定治愈率,但仍旧有像患者治疗无效或者复发进展等问题亟待解决。比如如何筛选有效的入组患者、如何利用生物标记物预测CAR-T疗效、如何及时发现 CAR-T细胞治疗相关副作用、如何通过实验室检测探究CAR-T耐药机制以早期进行治疗方案的更换或药物的联合治疗,以及对微小残留病变进行监测和早期识别复发患者。
同济医院血液科实验室团队在周剑峰教授带领下,经过6年 CAR-T临床实践,针对上述问题自主建立了一套CAR-T全流程管理体系,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及时全面的信息,帮助制定更优的临床方案。
2
在CAR-T全流程管理中主要涉及实验室哪些监测平台?各自起到什么作用?
肖敏教授:首先,我们会用流式细胞术和免疫组化技术初步检测肿瘤细胞表面抗原表达情况,并用高通量测序(NGS)技术查看靶点突变情况。
其次,我们通过流式细胞术等方式检测患者输注的T细胞的免疫表型和功能标记,以评估其功能状态。
第三,数字PCR平台可以检测患者外周血或骨髓中CAR拷贝数来描绘CAR-T细胞在体内的扩增曲线,协助临床医生掌握患者不同时间点体内CAR-T扩增情况;同时多色流式细胞技术可以对患者外周血的CAR-T细胞比例和功能进行检测,利用分子生物学和流式细胞学互为补充来精确掌握患者回输以后CAR-T细胞的动力学。
第四,监测回输后患者血清CRS相关细胞因子水平,CRS与感染鉴别,需要用到流式细胞术、宏基因组测序、液相芯片等多方式联合判断。
第五,监测微小残留病变MRD检测:需要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主要包括细胞形态学,遗传学,流式细胞术,分子生物学技术(MICM)等;在临床实际应用中,白血病患者可采集骨髓进行流式细胞学检测、融合基因检测等,监测异常细胞的比例高低,辅助判断患者CAR-T治疗疗效;同时高通量测序技术可以更加精确地检测出MRD,包括肿瘤组织靶向测序,外周血循环肿瘤DNA(ctDNA)高通量测序,抗原受体重排(IgH)高通量测序等;此外,寻找CAR-T治疗后复发的原因也需要用到流式细胞术和NGS平台。
3
同济医院在CAR-T全流程管理方面经验丰富,您认为在CAR-T治疗过程中除了实验室监测,还有哪些问题需要我们关注?
肖敏教授:虽然我们做了很全面的全程管理设计,但仍有许多需要完善和规范的地方。比如患者入组前需进行精准的诊断分层,医护人员要提前熟悉各类商品化和临床试验CAR-T产品的结构特点,并广泛阅读相关文献和指南。另外,标本的运输、CAR-T输注、患者病理资料的收集、定期随访等都是不容忽视的方面。
CAR-T的全流程管理离不开多组织全方位地协同,医护人员、研究团队、企业之间都应密切配合,做到信息透明化、质控标准化,通过集体的智慧和努力,让这项巨大且颇具前景的治疗工程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编辑 | 赵薇
审核 | 肖敏
排版 | Cécilia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