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孤独症日】为“星星的孩子”点亮一盏灯
联合国将每年的4月2日定为世界提高孤独症意识日,旨在消除对孤独症人士的歧视和偏见。2006年,我国制定了《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首次正式将自闭症列入精神残疾的范畴,并开始采取多种方式对自闭症儿童给予关注和支援。
孤独症是一组以社交沟通障碍、兴趣或活动范围狭窄以及重复刻板行为为主要特征的神经发育性障碍,大多起病于儿童早期,是一种慢性的、持续终身,需要全生命周期支持的疾病。大多数患儿合并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病因不明,涉及到遗传和环境等多种因素,无药可医,需要终生的康复训练,预后不佳。
有研究显示,12%-76%的父母报告孩子在1岁时存在孤独症症状,但通常在3-4岁才能获得诊断。多年来的实践研究证明,早期发现和实施规范的行为干预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孤独症患儿的社交、沟通及自理能力,改善预后。尤其是对24个月龄以内的儿童,其行为问题尚不突出,大脑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强,效果可能更明显,而且孤独症早期筛查的成本效益远优于无筛查的全面诊断评估。因此“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有着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可以将孤独症对孩子和家庭的损害降到最低。
孤独症的早期预警行为
2017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发育行为学组发表的“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早期识别筛查和早期干预专家共识”中详细描述了孤独症的早期识别的5种行为标志,简称“五不”行为。
1. 不(少)看:指目光接触异常,孤独症儿童早期即开始表现出对有意义的社交刺激的视觉注视缺乏或减少,对人尤其是人眼部的注视减少,有研究表明最终诊断为孤独症的儿童在24月龄时对于人眼部的注视时间仅为正常儿童的1/2。有些孤独症儿童即使可以对话,但面对面注视仍然不正常。
2. 不(少)应:包括叫名反应和共同注意。幼儿对父母的呼唤声充耳不闻,叫名反应不敏感通常是较早的孤独症表现之一,也有证据表明叫名反应不敏感不仅可以从正常儿童中识别出ASD,也可较好地分辨孤独症与其他发育问题的儿童。
3. 不(少)指:即缺乏恰当的肢体动作,无法对感兴趣的东西提出请求。孤独症儿童可能早在12月龄时就表现出肢体动作的使用频率下降,如不会点头表示需要、摇头表示不要、有目的的指向、手势比划等。
4. 不(少)语:多数 ASD儿童存在语言出现延迟,家长最多关注的也往往是儿童语言问题,尽管语言发育延迟并非孤独症诊断的必要条件,其他发育行为障碍也多表现有语言发育延迟,但对于语言发育延迟儿童务必考虑孤独症可能。
5. 不当:指不恰当的物品使用及相关的感知觉异常,孤独症儿童从 12 月龄起可能会出现对于物品的不恰当使用,包括旋转、排列以及对物品的持续视觉探索。比如将小汽车排成一排,旋转物品并持续注视等。言语的不当也应该注意,表现为正常语言出现后言语的倒退,难以听懂、重复、无意义的语言。
如有发现孩子有以上问题,需引起家长高度重视,尽早带孩子到医院进行系统检查,以免耽误最佳治疗时间,早发现早治疗。
相关链接
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儿童发育行为门诊是大连市唯一的诊治儿童发育和行为问题的专科,市残联定点的“孤独症、智力障碍、脑瘫儿童康复训练机构”、“孤独症诊断研究基地”和“康复知识培训基地”。
【诊疗范围】
1.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多动症/ADHD)、抽动障碍。
2.自闭症(孤独症)、精神发育迟滞/智力障碍、语言发育迟缓、构音障碍。
3.矮小症、生长落后、性早熟。
4.儿童青少年的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服务内容】
1.神经心理学评估
生长发育评估、智商测试、注意力测评、PEP-3、太田阶段评价法、各类儿童青少年心理情绪行为评估等。
2.药物治疗、心理咨询、认知行为治疗、家长培训。
3.儿童康复
语言训练、认知训练、感统训练、听觉统合训练、注意力训练、OT、PT等。
4.身高管理
为矮身材和有长高需求的儿童提供早期筛查,营养、运动、睡眠咨询以及医疗干预等一站式身高健康管理服务。
文字:于晓辉 儿科
编辑:董禹何
校对:董禹何
责编:邵蔚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