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的脑震荡儿童可持续多年头痛、注意力障碍、记忆障碍、思考迟缓等。
以色列学者对脑外伤后至医院就诊的8-15岁儿童研究显示,1/4(25.3%)脑震荡儿童离开急诊科后持续多年存在脑震荡后综合征,表现为健忘、记忆障碍、对声光敏感、ADHD,甚至有心理问题等。研究结果于2022年3月14日发表在Nature的Scientific Reports[1].
一、什么是脑震荡?
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合作中心轻度脑外伤特别小组、美国康复医学会轻度脑外伤委员会跨学科特别兴趣小组以及美国疾控中心轻度脑外伤工作组报告将脑震荡定义为:外力作用于头部后机械能引起的急性脑外伤,特点包括:
(1)以下一种或多种症状:精神错乱或定向障碍、不超过30分钟的意识障碍、不长于24小时的创伤后遗忘,和/或一过性的神经功能障碍,包括局部体征、症状或抽搐;
(2)伤后30分钟或医疗机构内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为13-15分[2]。
二、 脑震荡常见吗?
我国儿童脑外伤中,脑震荡为主,占85.27%。伤害结局首位的是治疗后回家(90.25%),其次是观察/住院/转院(9.42%),死亡病例占0.04%。
2014年,我国NISS数据显示<18岁儿童头外伤病例47690例,相当于每天约130名脑外伤儿童就医[3]。
但是,绝大多数脑震荡儿童未到医院就诊,目前尚无相关流行病学数据。(注:NISS是基于医院门/急诊室收集伤害病例的监测系统,包括分布于全国的31个省,5个计划单列市的43个县(市、区)的126家医院,其中三级医院27家,二级医院55家,中心乡卫生院23家,普通乡卫生院21家。)
前3位病因依次是:
跌倒/坠落-69.57%
钝器伤-14.23%
道路交通伤害-11.01%
前3位场所依次是:
家中-44.98%
公共居住场所-19.65%
公路/街道-15.81%
随年龄增长,家中发生的比例渐下降,学校与公共场所、公路/街道的比例上升。
三、脑震荡后大脑有什么改变?
持续的脑震荡后综合征部分原因是由于小血管及神经存在微小损伤,可在脑外伤数月后出现,孩子可被误诊为注意力障碍、睡眠障碍、抑郁、偏头痛等。不幸的是,孩子的症状可持续数年,无针对性的治疗常不能解决问题。
脑震荡后小血管及神经损伤常不一定能在CT或磁共振上显示,诊断主要基于临床表现及长期随访。
2019年在Brain发表的来自美国多中心的脑外伤后创伤性微出血研究显示,27%脑震荡患者存在创伤后微出血,可在3T或7T的磁共振上显示,7T磁共振上的微出血经病理切片证实,主要为血管损伤[4]。
轻度脑外伤患者(图H-I)在
创伤性微出血周围类似细胞毒性水肿信号
轻度脑外伤患者(图J)在
创伤性微出血周围存在急性血管源性水肿
7T磁共振显示的创伤性微出血经病理切片证实
创伤性微出血病理机制:血管损伤
创伤性血管损伤:
磁共振及病理检查提示创伤性微出血可累及血管网络
四、儿童脑震荡后综合征有什么表现?
躯体症状:头痛、视物重影或模糊、声音敏感、头晕、恶心、睡眠障碍、疲劳。
认知症状:健忘、注意力差、思考迟缓。
情绪症状:易激惹、抑郁、沮丧、躁动。
脑震荡1-5年后持续性脑震荡后综合征的百分数
症状不随病程长短有明显改变
脑震荡后躯体(somatic)、情绪症状(emotional)、认知症状(cognitive)得分(基于Rivermead Post-Concussion Questionnaire ),可见受伤2年后躯体症状明显缓解,认知及情绪症状得分相似。
图示脑震荡儿童持续性脑震荡后综合征症状的频率及其严重程度;图中可见最常见的症状是头痛及注意力障碍
如文章开头所述,约1/4(25.3%)脑震荡儿童可存在持续脑震荡综合征,甚至持续终生,影响学习、社会生活[1]。
五、脑震荡如何康复?
儿童神经系统发育未成熟、血脑屏障不健全,其伤后脑水肿、临床症状较成人严重。但是,正由于其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神经组织代偿和恢复能力强,如获得较好的治疗及管理,可较好恢复。
2020年3月,美国物理治疗师协会、美国骨科物理治疗学会、美国体育物理治疗学会、美国神经物理治疗学会、儿科物理治疗学会的专家们共同编写发表《脑震荡/轻度脑外伤后物理治疗评估及治疗临床实践指南》。
脑震荡物理治疗的筛查、评估及干预总结如下[5]:
六、如何预防脑震荡?
预防儿童脑震荡,家长、监护人、老师等需要做到:
1、帮助儿童在活动中正确选择和使用防护设备,如让儿童在骑自行车时佩戴合适的头盔;
2、指导儿童掌握适当的运动技巧;
3、教育孩子在活动中遵循规则,保持良好的体育精神;
4、教育孩子注意调节力量[3]。
参考文献
1. Fried, E., et al., Persistent post-concussive syndrome in children after mild traumatic brain injury is prevalent and vastly underdiagnosed. 2022. 12(1): p. 1-8.
2. Lumba-Brown, A., et al.,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guideline on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mild traumatic brain injury among children. 2018. 172(11): p. e182853-e182853.
3. 纪翠蓉等人., 2014 年全国伤害监测系统儿童头外伤就诊病例分布特征分析.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6. 37(4): p. 527-530.
4. Griffin, A.D., et al., Traumatic microbleeds suggest vascular injury and predict disability in traumatic brain injury. 2019. 142(11): p. 3550-3564.
5. Quatman-Yates, C.C., et al., Physical Therapy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After Concussion/Mild Traumatic Brain Injury: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Linked to the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 Disability and Health From the Academy of Orthopaedic Physical Therapy, American Academy of Sports Physical Therapy, Academy of Neurologic Physical Therapy, and Academy of Pediatric Physical Therapy of the American Physical Therapy Association. 2020. 50(4): p. CPG1-CPG73.
本文由北京华生康复医院原创
转载需标明出处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