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分钟出结果!武大研发出核酸检测新方法
来源:武汉大学
近日,武汉大学团队
研究出一种新的核酸检测方法
灵敏度高、特异性高、操作便捷
仅需20分钟便能完成检测
微信视频预览查看
>>>
新方法是什么?
在新冠病毒及变异毒株不断传播的背景下,快速筛查对于病源检测、控制疫情的传播十分重要。
RT-qPCR是目前新冠病毒的检测金标准,该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 但由于其依赖于实验室专业仪器的使用和专业人员操作,从采样到出结果大致需要6小时,难以应对病毒惊人的传播速度。 武汉大学医学研究院、中南医院医学研究院、教育部免疫与代谢前沿科学中心殷昊 教授与 张楹 教授课题组 开发出了一种高灵敏度、高特异性、操作便捷且快速的核酸检测方法sPAMC,研究成果 论文在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自然·生物医学工程》)在线发表,第一作者为武汉大学医学研究院研究生 芦舒涵、佟晓晗 ,殷昊、张楹为通讯作者,武汉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 课题组首次靶向非经典PAM建立了核酸检测一步法(sPAMC),并在新冠病毒真实样本中达到 94.2% 准确度并无一例假阳性。sPAMC技术仅需 20分钟 就能检测到Ct值为35.8的新冠真实样品,并且用 便携式紫外灯或蓝光灯 照射即可观察到结果。
>>>
新方法优势有哪些?
面对新冠病毒毒株变异速度快、传播能力强的现状,sPAMC技术除了检测灵敏度、检测速度与检测条件方面的优势外,还具有荧光信号结果在样本间的 可重复性高 、靶向的检测位点 可选择性大 等优势。 “我们会避开变异程度较高的S蛋白表面的壳蛋白,而去选择相对保守的变异区间进行检测,这对于提高检测准确度有一定优势,” 殷昊教授解释道,“除此之外,大大提升的检测速度也能更好地应对毒株的变异和传播速度。” 除此之外,sPAMC在准确度和检测速度上还有一定的 优化空间 。殷昊教授表示,通过优化sPAMC在分子动力学方面的工作表现,核酸检测的速度仍能够提升。同时,鉴于现在社会上广泛使用的RT-qPCR的核酸检测方法所具有的低成本、接受度高等优点, 将新旧技术的优势进行结合 ,以推广新技术 的应用场景与应用方式,会是后续研究中所要跟 进的课题。 当谈到当前社会上普遍热议的 核酸 自测 方法时,殷昊教授表示,sPAMC与自测的方法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 对温度的控制 上。新冠自测对温度要求不高,20℃左右的室温条件下就可以实现,而sPAMC核酸检测法则需要严格控制在37℃至40℃的恒温条件下进行。因此,如果能够实现对于温度的控制,sPAMC技术在自测领域还有一定的应用空间的。 >>>
一次“错误操作”的惊喜?
从6小时到20分钟的跨越,来自于两年来几百个日夜的积累与思考。殷昊教授回忆:“我自己一直做不出来这个实验,没想到在我的学生接手之后,竟然在一次 ‘错误’的操作 中成功了!” 2020年初新冠疫情突发,武汉大学医学研究院许多师生投身“战疫”研究。面对始终不够理想的灵敏度测试结果,殷昊教授多次调试都以失败告终。正陷困惑之际,一名学生偶然做成了实验,后经分析,这次偶然的成功源于一个错误的实验设计。“本来被视作错误的条件,没想到恰恰是研究核酸检测新方法的正确条件。”于是,从2020年4月起,研究团队正式投入新核酸检测方法的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团队还进行了一番艺术与科研的融合:他们把反应过程画成太极图,又藏在了山水画中。原来,殷昊教授等研究者在寻找反应的平衡点 时,发现 两个反应相互依赖又相互制衡的关系,用黑白二色对立统一的太极图来表现十分合适。这样一幅天马行空的画作,虽然源自于研究者的突发奇想,但也充满了对科学研究的哲学思考。 对哲学思考和科研的热爱,是团队克服研发过程现实困难的有效方法。不断 求真探索 ,勇于铸造战疫利器;不懈 思考追问 ,提供硬核战疫力量。实验室里奔波忙碌,两年砺行终有回声。 目前,已有部分省内外企业与殷昊团队主动对接,将科技成果进行转化。新的检测手段有望今年内开始推广使用。武大人 科研初心不改 ,始终在为人类谋幸福的道路上前行。
声明:本微信注明来源的稿件均为转载,仅用于分享,不代表平台立场,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尽快联系我们,我们第一时间更正,谢谢!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