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心血管病学丨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

2022-04-10 15:40   康迅网

2021年12月17日,络病研究与创新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吴以岭教授在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三次全国心血管病年会暨第十二届海峡心血管病高峰论坛上作了“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

 2021年12月17日,络病研究与创新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吴以岭教授在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三次全国心血管病年会暨第十二届海峡心血管病高峰论坛上作了“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的主题报告,现就精彩内容分享如下。

81751648798577284

络病研究与创新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 吴以岭教授

作者简介

中医心血管病专家、中医络病学学科创立者和学科带头人;

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医药研究院院长、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络病研究与创新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络病重点研究室主任;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血管脉络病专委会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络病专委会会长。

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而微血管病变则在这些疾病的发生、发展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导致临床疗效难以提高的关键所在,也是国际医学界至今尚未突破的难题,需要从理论创新、实验及临床疗效多个方面取得突破。

通过两项国家“973计划”项目——基于心脑血管病变的脉络学说理论研究、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血管病变防治基础研究,形成以中医为主导,高层次西医专家参与的多学科交叉人才团队,围绕微血管病这一国际性难题,从理论、机制、疗效三个层面开展研究。

0  1 首次系统构建脉络学说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  

在理论方面,首次系统构建脉络学说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属中医学术理论的重大原创研究。系统整理秦汉时代中医学术理论形成过程当中的文献,《汉书·艺文志》中记载“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仲景三因学说将经络和血脉并列论其发病,从而发现完整的概念是“经脉”。由于经脉包括了经络和脉络,脉络恰恰是指导血管病变的理论,进行构建脉络学说,以指导血管病变。

脉络学说对血脉理论有着传承与发展的作用,加之中国人对血管病的研究有几千年的历史,甲骨文“脉”字就像一条河流,是早期人体血流的概念。因此,脉络学说与经络学说相同,均具有同等的学术定位和临床价值。

0  2 系统阐明脉络学说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作用机制  

揭示“营在脉内”与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相关性,“卫在脉外”与外膜及神经体液调节相关性,外膜、内皮损伤均可引起动脉硬化、血管痉挛,较目前主要从血管内皮研究,更全面深刻地阐明了血管病变“由外至内”和“由内至外”发病规律。

综合项目组33 300多例研究数据,首次揭示了“孙络—微血管”复杂网络病变规律及通络干预效应。“孙络—微血管”病变是以微血管内皮细胞为核心和启动因素,血液成分和神经体液共同参与,脏器组织细胞结构功能损伤,多维时空动态演变的复杂网络病变规律;通络干预使复杂网络关联节点趋于正常,在保护微血管方面较对照组优势更明显。

项目组首次揭示了“孙络—微血管”4类微观病理特征——孙络绌急、孙络疏失、孙络瘀阻、孙络滋生,用通络药物进行干预,改善程度分别为51%、82%、93%、86%,证实通络有效改善“孙络—微血管”病变。

0  3 循证医学研究解决国际心血管领域四大临床难题  

2个“973项目”开展了4项循证医学研究,解决了国际心血管领域急性心肌梗死、室早伴心功能不全、窦缓伴早搏、慢性心力衰竭四大临床难题。

0  4 脉络学说促进临床专科发展和学会平台建设  

脉络学说促进了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血管脉络病专委会、全国省市级络病分会的建立,以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卫生健康委重大疑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试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的建立,推动了国家中医临床重点专科——心血管病科的学科发展。

国家973计划项目验收专家组表示:“本研究“创立了‘理论+临床+新药+实验+循证’一体化的中医学术创新与转化新模式,中医传统理论创新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产生重大原创成果,为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做出了示范。”

文丨吴以岭

编排丨付雨杰

校对丨张静宇

审核丨邢辰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研究,微血管,临床,病变,脉络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