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进入第三年,多国防疫政策再迎调整
针对新冠病毒这场全球性的战役已经进入第三年,面对病毒的侵袭,各个国家都有各自的战略方针,无论是「严防死守」,还是「与新冠共存」,皆是防疫的一种方式。
新冠之初,各国就已经制定了防疫策略,在与新冠病毒对抗的过程中,已有多个国家调整了防疫方向。部分国家选择了「群体免疫」,或是依旧坚持「清零」,也有从「清零」政策走向「与新冠共存」的动态调整。
近一月以来,各国防疫政策又有了新变化。
开放并不意味着「躺平」
3月24日上午,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发表题为「迈入新阶段」的全国电视讲话,他表示新加坡与新冠疫情的对抗已经进入重要转折点。
不同于欧美国家的「激进躺平」,新加坡采用的是更为柔和的方式,既未完全停止社会管控措施,也没有动摇与病毒共存逐步开放的总体方向。
保护医疗系统免于崩溃的同时,兼顾民生需求与经济发展的融合,两者之间达到一个平衡。
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之初,新加坡施行了严格的「清零」政策,秉承着发现一例消灭一例的原则,尽可能地把病例减到最少。而这一政策在2021年6月发生转变,6月24日,新加坡联合抗疫工作小组发布的《与新冠共处,如常生活》一文,正式明确其与新冠共存的路线图。
至于防疫思路的转变,《澎湃新闻》指出,领先全球的疫苗接种率为新加坡转变防疫策略奠定了基础,截至2022年3月,新加坡人口中两剂疫苗接种率超过92%,接种第三剂的达71%,其中60岁以上老人完成两剂比例高达95%。
检测方法的灵活调整也为医疗系统顺利减负。
作为最早引入抗原快速检测的国家之一。早在2021年6月,新加坡民众就可以在市面上自行购买抗原快速检测套盒在家检测。
抗原检测出大量的无症状感染者或轻症感染者,若是统一的进行隔离治疗,会对医疗系统造成极大的负担,为此,新加坡采用分层治疗安排。
依据疫情严重程度及时调整管控措施更是转变防疫策略的最大底牌。
除此之外,新加坡的经济结构特点也为其「清零」政策加大难度。新加坡是一个以旅游业为主要产业的国家,在这一背景下,长时间实施清零政策,对其经济会造成一定的打击,稳定性会受到波动。
放宽限制或成普遍趋势
新冠疫情第三年,在这场全球大考中,各国都在因时制宜的调整、修正自己的答卷。
伴随抗疫战线的拉长,在医疗资源挤兑以及经济压力的多重挤压下,全球多个国家放宽防疫限制。
英国是最早提出「群体免疫」的国家,2月21日,英国首相约翰逊宣布从2月24日开始,英格兰地区将取消所有的防疫措施,并提出新冠确诊感染者将无需自我隔离,政府也不再追踪密切接触者。
当地时间3月14日,英国政府官网(gov.uk)发布通知:从3月18日凌晨4时(当地时间)起,英国取消所有的新冠防疫限制。
(图源英国政府官网)
所有入境英国的旅客,无论是否接种过新冠疫苗,都不再需要任何形式的新冠病毒检测,入境后也无需隔离,并且不再需要填写旅客定位表,完全恢复到疫情前的开放政策。
英国交通大臣格兰特·沙普斯(Grant Shapps)提出:「英国在取消所有剩余的COVID-19旅行限制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美国一向不喜约束,防疫政策放开更多的是解除口罩的限制。此前,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发布指导方针,明确指出超过70%的美国人在室内可以不用戴口罩。方针发布后,纽约最先响应,随后,加利福尼亚与洛杉矶纷纷表态。3月26日,夏威夷州也解除限制,自此,全美各大州均已解除口罩限制令。 日本在入境上限人数方面作出突破。3月14日,日本政府将每天入境人数上限从5000人提高到7000人。据日媒报道,入境限制或将进一步放宽。
另据日本放送协会(NHK)报道,日本政府已确定全面解封的政策方针。3月21日移除包括东京等城市的防疫限制,餐饮店可以恢复正常营业,大型聚会的人数限制也不再受到约束。
除上述国家外,越来越多的国家宣布放宽防控。
韩国从3月21日起,完成疫苗接种的海外入境者将免除隔离。法国自本月初即提出,未接种疫苗者只需要出示阴性检测证明,即可进入餐馆等地。德国除公共交通以及不使用疫苗通行证的室内场所仍须佩戴口罩外,在可以使用疫苗通行证的室内场所(音乐厅、电影院、健身房、游戏厅、图书馆等)均不再强制佩戴口罩。
加拿大从2月28日起,对已充分接种新冠疫苗的入境旅客,不再强制采用入境病毒检测,而是改为随机抽检,被抽中者也不需要隔离等候结果。
多国选择松绑,更多的是依靠新冠病毒变种过程中,传播速度加快,但是毒力却有所下降。
近期,《柳叶刀》的一项大型全国性研究,以2021年11月至2022年1月间英国本土新冠感染者的数据为样本,对比德尔塔(Delta)与奥密克戎(Omicron)的感染严重程度,结果表明,与Delta相比,Omicron感染者的就诊风险降低44%,14天内住院风险降低59%,28天内死亡风险降低69%。
世卫组织专家迈克·莱恩(Mike Ryan)也提出,初步数据表明奥密克戎感染引发的症状并不比德尔塔和其他变异株的更严重,严重程度应该是向「逐渐减弱的方向」发展。
中国防疫政策的突破
在与新冠抗争的过程中,我国积极总结抗疫经验、不断优化战疫策略,仅是新冠病毒肺炎诊疗方案就已经从第一版优化至第九版。
3月15日,最新版诊疗方案的发布,其中对病例实施分类收治、调整出院时新冠核酸检测标准,这两项改变相当于我国防疫政策的突破。
目前确诊病例多以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为主,大多不需要过多治疗。因此新版方案将确诊病例分为轻型、普通型、重型与危重型。轻型病例集中隔离管理,分类收治可以减轻医院与医务人员的救治负担,同时也会降低医疗资源挤兑风险,实现精准防控。
出院时新冠核酸检测标准Ct值也由>40下降至≥35。Ct值是原则上扩增的阈值,也就是「病毒量低到多少才被认为是有风险的」。
关于这一点,上海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指出,此次阈值下调是一个重大调整,意味着只要数值到了35,患者的住院时间将会大大缩短。
抗原检测试剂的引入,也为无症状及轻症感染者「早发现」带来便利,同时为高效运作的医疗体系减轻部分压力。
长期以来,各国防疫政策各有不同,无论是「张良计」还是「过墙梯」,都是期待以最低的社会成本、在最短时间内控制住疫情。
来源|健康界
撰文|周春雪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