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英泽院士奋笔写下的“春天”是对所有医疗工作者的激励与共勉!

2022
04/10

+
分享
评论
康迅网
A-
A+

创新的春天

新年伊始,张英泽院士再次重温1978年4月1日人民日报全文刊登的《科学的春天》一文,激情澎湃、热血沸腾之下,奋笔写成《创新的春天》《转化的春天》,分别发表在《中华创伤骨科杂志》和《中华创伤杂志》,特分享给大家品鉴  。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创新的春天

36201648799043785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这是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尤其是1978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为科技工作者正名、重申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之后,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科技工作者和全国人民一道,团结协作、奋发图强,中国科技实力实现了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各个科技领域均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神舟飞天、嫦娥探月、蛟龙入海、高铁飞驰、载人航天、北斗导航、5G网络……无不反映了中国科技的高速发展和伟大成就。目前,中国的国际论文年发表量已连续4年排名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10年间共计发表SCI收录科技论文301.91万篇,被引共计3605.71万次;中国专利申请量连续11年位居世界第一,2020年全国国内有效发明专利高达221.3万件。科技论文发表和专利授权数量都客观反映出我国科技发展的速度惊人。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显示我国排名从2015年的第29名跃居到2021年第12位,是前30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新进展。   看到成绩欢欣鼓舞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

我国的科技创新成果借鉴、改良、优化有余,而“从0到1”的原始性创新不足;再加上西方发达国家针对我国科技产业长期打压和持续遏制,更凸显了我们在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痛点和短板。   

党中央“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战略部署,对我国科技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不断提高科技自主创新水平是我国科技发展战略的内在需求,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医学领域的科技发展关系到国计民生,不仅是国家创新经济的源泉,也是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的基础,医疗卫生领域更需要增强自主创新这个第一动力。   

随着人民对健康生活要求的不断提高,生物医药、医疗设备等领域自主创新不足、过度依赖进口的问题日趋突出。目前我国各级医院的高端、先进的医疗设备、手术器械和内固定材料还主要依赖进口,价格昂贵,造成医疗费用长期居高不下,重大疾病的诊断、治疗、康复等费用支出成为制约患者个人发展的主要因素,也是部分家庭“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的重要原因。如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救命神器”——体外膜肺氧合设备(ECMO),其核心关键技术长期被国外垄断,目前仍完全依赖进口,其设备、耗材昂贵,且消耗量大,尤其近两年给我国医疗保障系统带来了沉重的负担。2014—2019年,我国骨科领域植入物市场规模从139亿元快速增长至304亿元,2020年高达350亿元,预计2023年市场规模将超500亿。然而,即使国家持续大力推动植入物的国产化,在如此庞大的经济价值市场中,国产品牌仍不足40%。我国每年有440~500万例创伤骨折,约75%~80%需要手术治疗,创伤类植入物的国产化程度也相对最高,可达70%;而在制造门槛更高、工艺难度更大、科技含量更高的脊柱、关节类植入物则主要依赖进口,如人工关节使用的生物陶瓷、椎间融合器采用的聚醚醚酮等材料。

尤其在高端产品研发方面,国内企业普遍存在起步晚、基础薄弱、自主研发能力不足、缺乏核心竞争力的问题。   

“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是国之重器、国之利器,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必须依靠自力更生,自主创新。”1978年以来,我们相继迎来改革开放的春天、科教兴国的春天、建设小康的春天,现在正走在自主创新的春天里。

“十三五”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始终将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科技投入持续加大,从2015年的1.42万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2.4万亿元,其中2020年基础研究经费超1500亿元,比2015年增长近1倍。《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中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指出,“党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中国芯片、超高清视频、高场磁共振、桌面型机械臂、消费型无人机……在科技创新的春天里,中国科技一直在追赶,不断在突破。   

在新时代的浪潮下,骨科医生也迎来了属于我们的创新的春天,学科发展和人才队伍得到了长足发展,领军人物不断涌现,11位骨科专家凭借其创新成果陆续当选两院院士。   

陈中伟院士首次为全断右手施行再植手术成功,开创再植外科,被国际医学界誉为“断指再植奠基人”。

顾玉东院士开展了“健侧颈神经移位手术治疗脑卒中、脑瘫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试验,被评为《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当年最受瞩目的论著之一。

卢世璧院士设计了镍钛记忆合金棒结合椎板下钢丝系统,引发了记忆合金材料在骨科领域的应用热潮。

王澍寰院士在国内最早开展直径为1.0 mm显微血管外科实验研究,使断指再植获得成功。

葛宝丰院士率先将异种骨形成蛋白应用于临床修复骨缺损。

梁智仁院士在严重脊柱畸形的矫正治疗方面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邱贵兴院士在国际上首先发现了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关键的致病基因。

戴尅戎院士研发出人工关节的形状记忆合金双杯假体,并在国际上实施了首例全踝加全距骨置换。

张英泽院士在国内外首次提出骨折顺势复位理论、仿生固定理论、不均匀沉降理论、骨形态形变定律、跟骨内加压理论等理论,并自主研发了系列微创复位固定技术、器械和内固定材料,将中国智造推向国际。

田伟院士研发了国内首台脊柱外科机器人,建立了首家骨科机器人手术中心,突破了国际垄断。

姜保国院士在周围神经损伤修复技术、关节周围骨折诊断技术、严重创伤救治体系建设领域取得了多项先进成果。“丹心未泯创新愿,白发犹残求是辉。”在一代代骨科院士的引领下,中国骨科必将持续焕发创新活力。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国骨科人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创新突破并存的历史转折点。国家集采、互联网医疗、分级诊疗等诊治方式的变革,加速推动了骨科创新发展,对广大骨科医师提出了新挑战,也是骨科医师展现自身价值的大好时机。   

2022年的缤纷画卷即将展开,我们要牢牢把握"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战略目标,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勇作新时代创新的排头兵,直面骨科领域中的难点与痛点,借助我国庞大疾病数据平台,迎难而上、抢占先机,奋勇向前、勇攀高峰,为我国实现“第二个百年计划”贡献力量!      

中华创伤杂志:转化的春天

25411648799044342 1978年3月,第一届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中国科技事业开始全面复苏。《人民日报》以“科学的春天”为标题,完整刊载了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同志在科学大会上的书面发言。这次发言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我国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愿景,指出了科技发展成为中国发展舞台上的主角,中华民族历史上最灿烂的科学的春天到来了。43年来,科学的春天播下的种子已经花开满枝,硕果累累,科技发展让人民生活更美好,让伟大祖国更繁荣富强。 1979年,屠呦呦等研制成功治疟新药青蒿素,荣获国家发明奖;1981年,袁隆平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荣获国家发明特等奖;1982年,潜艇水下成功发射导弹;1983年,银河亿次巨型计算机系统研制成功;1988年,正负电子对撞机研制成功;1989年,超导研究取得世界领先成果;1991年,我国第一个核电站——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到如今的量子计算机、多技能人工智能、可燃冰开采,等等,中国科技工作者用一个个伟大的科技成果热烈地拥抱“科学的春天”。笔者对国家科技创新的政策、我国医学创新的特点和取得的成果及未来骨科科技创新的努力方向进行简述,以期鼓励中国骨科人攻坚克难,加快自主科技成果转化。 

国家对科技创新转化的政策引领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国家对科技创新转化的重视和政策引领,我国在全球的科技实力排名逐年提升。2007年《国家技术转移促进行动实施方案》发布;2008年《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印发;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订;2016年国务院发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文件强调打通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通道,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研究机构、高等院校、企业等创新主体及科技人员转移转化科技成果,推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这一系列国家指导性政策的颁布,在全国范围内掀起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热潮。 在2020年的科学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面向”,其中强调了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要性,为今后一个时期中国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加快科技创新转化指明了方向。2020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2018年度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国家监测分析有关情况的通报》将“每百名卫生技术人员科研成果转化金额”纳入评价指标;2021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进一步为科研人员松绑。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国家政策引领、医疗产业带动、医师个体可为的大好局面,医学“转化的春天”已经到来。 

中国医学创新转化的特点和取得的成果 医学科研创新转化强调以临床问题为出发点,将基础研究成果反馈应用于临床,转化是实现“从基础到临床、从创新到实践、从研究到应用”的唯一优势途径。重视转化,方能将创新落在实处,更是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进程的关键一步。 在新时代的召唤下,广大骨科医师参与创新转化的热情空前高涨,呈现了一批又一批有影响的科技成果:临床诊断或治疗器械及装置、各种骨科材料、假体,尤其是骨科微创手术的器械及假体;不少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获得了立项支持。越来越多的骨科领域优秀立项获得了市、省和国家级奖励,如全断右手再植手术的成功开展、“健侧颈神经移位手术治疗脑卒中、脑瘫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的Ⅱ期临床试验成功、镍钛记忆合金棒结合椎板下钢丝系统广泛应用于脊柱侧凸矫形、手指内屈肌腱移植研究、异种脱蛋白骨和骨形成蛋白应用于临床修复骨缺损、胫骨下1/3螺旋骨折合并后踝骨折的发现、严重脊柱畸形的矫正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弯患者最重要致病基因的发现、人工关节的形状记忆合金双杯假体的成功研发、国内首台脊柱机器人的问世打破了国际垄断、骨折复位体系及器械的不断革新。 近二十年来,中国骨科界专家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5项;共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364项,重点项目26项,重点项目总金额由2009年的350万元增长为2018年的1469万元;发表于中华系列期刊论著7059篇;SCI收录论文质量不断提高,高影响因子文章不断涌现,许多研究成果被Science、Lancet、New Engl JMed、JAMA、BMJ等顶级医学期刊或子刊收录。骨科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诊疗技术显著提高,骨科微创诊疗技术、器械不断革新,骨科新发现、新理论不断涌现,部分成果达国际领先水平。 

但是,目前我国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还不高。科技创新资源分散、重复、低效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科技投入的产出效益不高,产业链、供应链上存在短板,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产业化和创造市场价值的能力尚需加强。《法治蓝皮书(2017)》显示,2012年至2014年,我国专利许可实施率仅为2%,绝大多数的专利没有真正投入使用。斯坦福大学2011年申请专利252件,其中101件得以转让,转化率约为40%。《2019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显示,中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9%左右,相比2015年的不足3%虽有较大提升,但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转化率50%相比,差距悬殊。2019年中国高校科技经费支出高达2000多亿元,而成果转化收入仅能覆盖成本的2.5%。因此,中国医学界需继续创新,不断转化,任重而道远。 

骨科领域努力的方向 创新走天涯,转化定乾坤。如何更多、更快将优质创新成果加以转化,骨科领域学者要做到:

 (1)坚定创新转化理念,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定不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四个面向”,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研究成果转化成为能够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具有实用价值的医疗理念和产品。 

(2)基于中国实际,坚定文化自信。毛主席在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明确提出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在1950年中国外交部首批驻外大使赴任前提醒他们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我们决不能盲目把外国人的理念奉为永恒的真理与法则,要坚持中国科学研究的“四个自信”:理念自信、创新自信、实践自信、转化自信。中国人口基数大、患者数量大、实践机会大、创新平台大,只要足够勤奋努力,只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就一定能创造出更多“从0到1”的理论创新和产品转化。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有了创新灵感,就要遵循科学规律去探讨、实践,才能走向转化。视而不见、见而不思、思而不做,终将碌碌无为。新的理念和产品也必须经得起他人的、历史的实践检验笔者发明的双反牵引复位器从1978年发展到现在,历经43年,发展到第十代,笔者和团队仍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完善产品。我们必须把创新成果置于实践中,不断修正、不断完善,才能逐渐替代国外产品、逐步走向国际化。

 (4)要组建多学科协同创新团队,决不能让“医工融合”只停留在喊口号上。要把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与医学联合在一起,多学科学术交流,才能集思广益、百家争鸣,碰撞出创新的火花。笔者的“三角支撑内固定系统”治疗髋部骨折的理念,就是将几何学中最基本的“三角形最稳定”原理和1838年提出的Ward三角区理论应用于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固定,解决了临床常见的内固定物松动、退出、断裂等问题。我们把最基础的文化知识、医学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解决了内置物稳定问题。多学科协同也必将解决更多的芯片问题、材料问题、高精尖设备核心技术研发等问题。 

总结与展望 医学创新与转化百舸争流,谁能乘风破浪?医学科研创新成果转化过程中,我们广大骨科医师既要当科学家,又要当工程师,应当继承先贤前辈风骨,尽自己所能做中华医学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助力者、践行者和传播者! 科学为我们祖国的腾飞插上了翅膀,前辈们用辛勤的劳动建造了20世纪的中国,而我们新一代医学人在党的引领下,恰逢“十四五”规划开局之际,更应承先辈遗志、担复兴重任,以知识、科学为武器,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46721648799044850 张英泽院士手书“创 新走天涯,转化定乾坤”

23571648799045354

河北医科大学 张英泽院士

作者简介

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北医科大学教授,博导,曾任河北医科大学副校长,附属第三医院院长。现任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主任委员,河北省骨科研究所所长,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国内外4所大学的客座教授。   一直致力于复杂骨折闭合复位微创固定的研究,是我国骨科创新与骨折微创治疗的首倡者,是骨科创伤领军人之一。原创提出了骨折顺势复位固定理论、骨折仿生固定理论、不均匀沉降理论等十几项创新理论,研发了系列微创复位固定技术、器械和内固定物;获授权专利127项,其中发明专利43项,9项获注册证并转化,其中3项同时在美国FDA注册;完成了我国首次骨折发病率的流行病学调查,创建了世界上样本量最大的骨折流行病学数据库,文章以论著形式发表在Lancet子刊Lancet Global Health(IF=17.686)。   以第一主研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发表学术论文679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论文427篇,SCI收录论文112篇。   来源丨河北省医师协会 编排丨付雨杰 文、审校丨邢辰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张英泽,工作者,院士,医疗,共勉,奋笔,激励,春天,骨科,科技,创新,转化,国家,专利,医学,科学,技术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医生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群 加入
  • 医技交流群 加入
  • 护士交流群 加入
  • 大健康行业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