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胃交界区域是指食管纵行黏膜皱襞与胃黏膜放射状皱襞的交界,而不是食管和胃的鳞柱状上皮交界(Z线)。
2021年12月19日,哈尔滨工业大学附属黑龙江省医院唐秀芬教授在2021年中国消化内镜学年会上作了“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特点”的主题报告,现就精彩内容分享如下。
哈尔滨工业大学附属黑龙江省医院 唐秀芬教授
作者简介
主任医师,消化病院消化一科主任,医学博士学位,擅长消化科常见病的诊治。1986年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医学系。 中国医师协会消化病学医师分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委员、胃疾病协作组副组长、ERCP学组委员、超声内镜学组顾问,黑龙江省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主任委员,黑龙江省老年医学学会消化内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黑龙江省消化内镜专科联盟牵头人。 食管胃交界部(也称食管胃结合部)的概念最早是由德国医生J.R.Siewert提出,是指食管胃交界处(GEJ)近端和远端各5 cm之间的区域。食管胃交界部癌在病理组织学上包括鳞癌和腺癌(AEG)。
Siewert同时对AEG提出了解剖学方面的分型:
(1)Ⅰ型: 食管远端腺癌,主要来源于Barrett食管;
(2)Ⅱ型: 肿瘤中心位于GEJ近端1 cm至远端2 cm之间的区域,为真正的贲门腺癌;
(3)Ⅲ型: 贲门下腺癌。
2000年,WHO也对AEG进行了分类:
(1) 食管远端腺癌: 病变全部位于GEJ上方;
(2) 食管胃交界部腺癌: 病变跨越GEJ;
(3) 近端胃腺癌: 病变全部位于GEJ下方。
WHO分类不主张使用“胃贲门腺癌”这一术语。 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消化疾病学组在2017年提出AEG从解剖学的角度分为食管远端腺癌和胃贲门腺癌,同时强调,食管胃交界区域是指食管纵行黏膜皱襞与胃黏膜放射状皱襞的交界,而不是食管和胃的鳞柱状上皮交界(Z线),因为Z线可因炎性病变、胃食管反流病而上移。AEG有其特殊的临床病理特点,极少伴发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及神经内分泌癌,这与胃腺癌不尽相同,并且,同样大小的AEG比胃癌预后差。AEG淋巴引流有两个不同方向:近心方向向纵隔引流,远心方向向腹腔淋巴结引流,这使AEG临床TNM病理分期比较复杂。
早期AEG的ESD治疗有4点特殊之处
(1)局部操作空间狭小,容易受反流性食管炎等因素影响,ESD治疗相对有难度。
(2)术前判定浸润深度困难。由于此部位不易充分展开,难以对浸润深度做出准确判断,EUS对其浸润深度的评价能力也表现低下。
(3)术前判定水平进展范围困难。AEG容易向口侧沿鳞状上皮的下层进展,仅凭白光或色素内镜观察很难。
(4)AEG治愈性切除率低,原因可能有:术前对浸润深度和水平进展范围评估困难或者其恶性度比胃癌相对高。 Abe等分析了76例SiewertⅡ型早期AEG的ESD治疗结果,整块切除率和治愈性切除率分别为100%、65.8%。平均随访6.4年,治愈性切除例中64.5%复发。 Hoteya等也报道,AEG与胃癌相比,同样大小的病变,黏膜下浸润癌比例及血管浸润比例高。
AEG特点
(1)AEG具有特殊的临床病理类型,并且淋巴引流途径丰富。与胃癌相比,同样大小的早期病变,AEG的黏膜下浸润比例要比早期胃癌高。术前评估AEG浸润深度和水平进展范围较困难,在病变范围外活检非常重要。
(2)ESD 治疗早期AEG时, 建议口侧缘的标记在病变边缘10 mm以上。当空间狭小ESD操作困难时,隧道法会有帮助。早期AEG比早期胃癌的ESD治愈性切除率低,复发率高。切除后的标本必须进行慎重的病理讨论,应常规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评价脉管浸润情况。
文丨唐秀芬 编排丨张静宇 校对丨付雨杰 审核丨邢辰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