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吸烟的诱发因素
2021年12月11日,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王强教授在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第二十二次全国呼吸病学学术会议上作了《青少年吸烟诱发因素及防控措施》的主题报告,现就精彩内容分享如下。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 王强教授
作者简介
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从事临床工作30余年,一直致力于烟草病学与慢性气道疾病、肺部感染性疾病的医教研工作,尤其擅长慢性气道疾病的诊治、肺部阴影的鉴别诊断。承担1项省部级课题。荣获山东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青岛市五一劳动奖章称号。在核心期刊发表10余篇论文。
现任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烟草学组委员,山东省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委员,山东省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呼吸治疗学组委员,山东省防痨协会呼吸专业委员会委员等学会兼职。
吸烟是世界范围内威胁人类健康的一个重要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吸烟率迅速上升,吸烟人群逐渐年轻化,有相当数量的青少年不能抵抗烟草诱惑甚至吸烟成瘾,青少年吸烟者比例上升,89%的吸烟者在25岁前开始吸烟。15~24岁是改变烟草流行的关键窗口期,预防年轻人在25岁前形成尼古丁依赖,对于消除烟草使用、降低吸烟率非常重要。
青春期是从儿童到成人的主要社会角色转变期以及生理和心理成长的过渡时期。青少年好奇心强,不易建立对长期慢性健康危害的认识,处于开始吸烟的敏感时期,一旦开始吸烟,大部分会成为终身吸烟者。青少年吸烟不仅对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产生严重危害,还会影响身体发育,导致免疫力下降,加速其成年后慢性病的发生。据调查,在18岁之前,1/3的青少年尝试过吸烟,尝试高峰发生在13~16岁。由于尼古丁具有极强的致瘾性,80%的青少年吸烟者步入成年后会继续吸烟,且难以戒断。青少年开始吸烟的年龄越小,吸烟成瘾的可能性越大,戒烟可能性越小,烟草对其身体造成的危害也越大。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到2030年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要降低到20%,预防青少年吸烟、降低青少年吸烟率是降低整个人群吸烟率的关键。因此,了解青少年吸烟的成瘾机制和诱发因素对有效控制和干预青少年吸烟行为至关重要。
青少年吸烟的成瘾机制
研究发现,吸烟成瘾与脑神经回路网络有关,主要包括与纹状体脑区有关的奖赏回路、与眶额叶脑区有关的动机驱动回路、与海马脑区有关的记忆学习回路以及与额叶脑区有关的认知控制回路。不同的脑区有不同的功能,而各个脑区都与吸烟紧密相关。因此, 吸烟可以同时影响多个脑区的结构和功能 。
在一项青少年吸烟戒断诱发渴求的研究中发现,纹状体-额叶回路的脑区是全脑中能量消耗高、脑血流快以及信息交流频繁的关键节点脑区,这些脑区的功能异常与认知控制损伤的脑神经机制有关,在青少年吸烟成瘾中具有重要作用。
青少年吸烟的诱发因素
青少年吸烟行为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心理、生物和社会等多重因素都可能导致青少年吸烟行为。其中,诱发青少年吸烟行为的主要因素包括:鼓励并吸引青少年吸烟的外部因素广泛存在(如烟草制品方便易得、烟草广告促销和电影电视作品中的吸烟镜头大量存在、公共场所二手烟暴露等);“榜样作用”与“同伴效应”(如家庭环境和不良同伴的影响);青少年人格系统(如冲动性人格和负面情绪)等。 青少年吸烟行为是个体因素和外在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这些诱发因素之间可以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既可作为青少年吸烟的危险因素来预防,也可作为保护因素来使用 。
青少年吸烟的防控措施
根据青少年吸烟的诱发因素,可以从加强控烟法制建设(如禁止公共场所吸烟、禁止向未成年人售烟、禁止烟草广告促销);提高烟税和烟价;严格落实家庭和学校的教育监督责任;加强针对学生的控烟宣传教育;根据认知发展干预模式改变青少年对吸烟的认知等方面对青少年吸烟问题进行防控和干预。
青少年吸烟行为与成年后尼古丁成瘾密切相关,在青少年时期开始吸烟的人,更容易成为终身吸烟者和对尼古丁有更高水平的依赖者。因此,从大脑网络水平认识和探索青少年吸烟成瘾机制,掌握青少年吸烟的各类诱发因素可以更有效地帮助青少年吸烟成瘾者解决上瘾问题,为预防和干预青少年吸烟行为指明方向。
文丨王强
编辑、排版丨张静宇
校对丨付雨杰
审核丨邢辰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