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头晕、目眩竟是耳朵里有“石头”?
71岁奶奶恶心、眩晕
竟是因为......
今年71岁的梁奶奶像往常一样晨起准备去洗漱,谁知刚站起来却突然感到头晕、目眩、恶心、呕吐,家人见状立即搀扶她回到床上,但症状却依旧没有好转,坐、躺、转头都会感到眩晕。梁奶奶以为是颈椎病犯了,到我院急诊医学科经做CT检查,报告却显示颈椎没有问题,头颅CT也没问题。但是,只要她头位或体位一改变,就会感觉天旋地转,出现恶心、呕吐等情况,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急诊医学科请了我院耳鼻咽喉科进行会诊,经详细检查后,梁奶奶被确诊为耳石症,医护人员立即行手法耳石复位治疗,复位术后她头晕、目眩、恶心、呕吐症状明显改善。梁奶奶及其家属感到十分惊奇,原来导致她头晕、目眩、恶心、呕吐,大费周章的疾病,竟然是这么一个小小的耳石,而且治疗方法还如此简单。
0 1 健康科普
Q
什么是耳石症?
A
人的内耳有一种比芝麻粒还小的碳酸钙结晶——耳石。耳石可帮助感知运动的速度和方向,正常情况下耳石黏附在内耳的球囊和椭圆囊斑的耳石膜内。椭圆囊斑是酸性粘多糖,可将耳石紧紧地固定在囊斑上面,正常的头部和身体活动时是不会脱落的。但是,当外伤、局部血管痉挛(生气、熬夜、酗酒、抽烟、劳累等)时,耳石有可能脱落下来,随着头部活动刺激神经末梢,导致短暂的剧烈眩晕。这就是耳石症。耳石症又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它是指症状的发生常与某种头位或体位活动有关(常常由头位变化引起),如起床、翻身、仰头等,激发头位(患耳向下)时出现眩晕症状。
Q
为什么会得这个病?
A
大部分耳石症原因不明,而耳石症发病率占眩晕患者中的30%,以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有“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病史的患者居多,女性发病率约是男性的2倍。患过突发性耳聋、梅尼埃病、前庭神经元炎等容易继发该病;还有长期卧床的人,由于长时间固定在一个体位不能下床活动,也容易发生耳石症。
但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耳石症的发病率逐渐升高,年发病率高达10.7/10万——600/10万,终身患病率约为2.4%,尤其是年轻人也变成高发群体之一,研究表明:躺着看电视、玩手机时间长了也可能诱发“耳石症”,此外要保证充足睡眠。如果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其他疾病,一定要按医嘱控制好。低头伏案工作等超过半个小时要及时起身活动。
0 2 该病极易误诊!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类型可分为四型:后半规管、前半规管、水平半规管和混合型。有的颈椎病患者的眩晕表现和耳石症非常相似,颈椎的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排除。而梅尼埃病则是除了眩晕外还伴有耳聋、耳鸣、耳闷,而一般的耳石症仅是眩晕,无耳聋、耳鸣、耳闷。脑血管疾病所致眩晕一般与体位无关,除了眩晕外,还有复视,共济失调等表现,并且许多脑血管疾病患者发病时症状不典型,极易误诊。许多患者辗转了脊柱科、心血管科、康复科等多个科室,尤其被误认为是颈椎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花费巨大也没得到确诊。
0 3 发病时很痛苦,但是治疗效果奇特!
耳石症的发病率极高,在日常门诊的眩晕病人当中,约有三分之一的病人最后能被确定为耳石症。耳石症虽然痛苦,但有很好的治疗方法,效果奇特,可以说是立竿见影。这种方法叫做“耳石复位治疗”。是医生根据患者受累部位的不同,给予不同复位治疗,通过改变患者头部位置,让脱落的耳石重新回到原来的地方,耳石不再乱动刺激神经末梢了,自然也就不会头晕了。虽然复位手法看似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还是有不少技术含量,必须由专业医生来完成。
耳鼻咽喉科蔡富才医师为耳石症患者进行手法复位
END
耳鼻咽喉科
编发:宣传统战科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